文/品嘉建設 創辦人 胡偉良

( 圖 / 資料圖取自freepik )
政府政策錯誤才是當今房價高漲的主因,房價高絕對不是靠打房就能讓民眾買得起房
當前台灣房價居高不下,政府持續以「打炒房」為名祭出各種限制政策,從限貸、限購、限售,到強化囤房稅與建商信貸控管,似乎希望透過行政力道「壓低房價」,讓民眾能買得起房。然而,這種以為靠打壓需求就能讓價格下跌的思維,既不符合經濟原理,也與現實脫節,反而扭曲了市場,造成更大的長期結構問題。
房價的形成是供需不均的結果
胡偉良即長期指出,房價的形成是供需的結果,價格本身並不是問題,而是「反映問題」的結果。真正該解決的,不是價格,而是背後造成價格失控的根本原因——供給長期不足。
耐震不足、漏水、管線老化、空間配置落後是當前大多數房屋的現況
目前全台房屋老化情況嚴重,根據內政部統計,雙北地區屋齡30年以上的住宅比例超過七成,全台平均屋齡也超過33年。這些老屋多數存在耐震不足、漏水、管線老化、空間配置落後等問題,無論在安全性還是舒適性上都難以滿足現代居住需求。另一方面,受到土地取得困難、都更整合進度緩慢、建照與使照審查期冗長等因素影響,新屋的供應量卻始終偏低。
新屋大多集中於非都會蛋白區或重劃區

( 圖 / 資料圖取自freepik )
儘管目前每年新屋交屋數量約在10萬戶上下,看似不低,但其中大量集中於非都會蛋白區或重劃區,真正能在雙北精華區替代老宅的量,依然遠遠不及實際需求。當老屋無法汰換、新屋又供不應求,自住型購屋者自然會競逐有限的市場供給,形成價格剛性上漲的格局。這樣的上漲不是炒作造成的,而是供需結構性失衡的必然反應。
以行政手段壓抑價格,只會造成「越打越缺、越缺越貴」
但政府並未正視這個結構問題,反而選擇以行政手段壓抑價格,試圖遏止市場熱度。這種做法短期看似有效,但實際上卻導致建商推案意願大減,資金鏈緊縮,市場進一步冷卻,連帶使供給更加萎縮,形成「越打越缺、越缺越貴」的惡性循環。
尤其在央行限制建商資金調度與貸款成數的政策下,許多中小型建商面臨資金斷鏈,不得不暫緩推案或退出市場,連帶使大量都市更新與危老改建案無法順利啟動或延宕數年。這不僅使市場供給減少,也讓原本應該改善老屋問題的更新行動停滯,進一步惡化居住品質。
供給不足與成本上升才是房價不斷走升的基本原因,炒房是推波助瀾
從趨勢來看,房價原本應該因供給不足與成本上升而自然走升,這是市場的正常表現;但如今卻因政策強壓而被迫扭曲,價格看似穩定,實則風險累積。買不起房的問題未獲解決,供給困境又未紓解,這種「政策性壓抑」的房市,既無效率,也無正義。
政府若真心希望民眾買得起房,應該做的不是打壓,而是建構一個能夠有效釋出供給的市場機制。包括簡化都市更新與危老重建流程、放寬建商融資條件、設立都更金融專案貸款、強化公辦整合平台、引導公有地開發,甚至檢討不合理的稅制與貸款限制,這些才是真正對症下藥的長期解方。
胡偉良觀點:增加供給、降低建造成本、合理化交易與融資機制才是真正降低房價的解方
總結來說,台灣房價之所以居高不下,關鍵不在需求過熱,而在於供給嚴重不足。不是靠打房就能讓民眾買得起房,而是應該透過增加供給、降低建造成本、合理化交易與融資機制,創造一個可長可久、真正照顧居住需求的健康市場。政府應當大澈大悟,放下錯誤的政策執念,回歸基本經濟邏輯,從擴大供給立即著手,才是真正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