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心理師是否被AI取代?心理師曾麗心分享實務經驗。(示意圖/PIXABAY)
「心理師到底會不會被ChatGPT取代呢?」心理師曾麗心日前在臉書表示,常聽到一些人問這問題,其實自己樂見更多人運用AI談心或聊煩惱,專業上還有些非對話性治療,類似送急診處理後還有要轉門診,也要提醒個案運用AI聊天機器人的同時,要記住是「你可以自我照顧」,並非AI。
曾麗心說,最近諮商常聽個案分享與AI對話經驗,自己樂見這樣的嘗試有四大理由:首先,個案能花時間整理自我想法或情緒,且在諮商室外的日常生活練習,對於自我探索或照顧都有正向效果,事實上在諮商過程也常邀個案自由書寫,以釐清自己的想法或感受。
曾麗心指出,第二個理由,個案透過與AI對談開拓觀點,並非糾結在個人想法或視角,有機會能跳脫主觀意識,進而思考其他可能性,對促進心理彈性是好的練習;其三,大多時候個案能從AI獲得無條件正向心理支持,互動可能遠勝真實的人際關係,對於生活缺乏品質的個案,這是種保護或滋養。
曾麗心續指,最後一點,AI是24小時不打烊的,即時回應、照顧能獲得撫慰,有助短暫撐過急性壓力或不適,「但我認為這僅可作為基礎急救照護」,道理就像病患在急診室處理後還是要轉送門診。
曾麗心提到,常有人問心理師是否被AI取代?以自己的實務經驗來談,自己讓個案把AI討論結果帶來分享,可以進一步剖析或探討心中困擾,另會帶入其他非純粹對話性治療,例如身體意象動作、放鬆練習、牌卡、繪畫等。
曾麗心指出,如果治療中提及一些專業理論或名詞,自己是鼓勵個案可以回家透過AI查詢,這有助鞏固印象、增進效果;但也要提醒,心理師並不能一直陪在身邊,運用AI度過急性情緒風暴的同時,請記住,是你能、可以照顧自己,而非AI。
曾麗心最後說,現階段僅能暫時小結,AI對於心理師或個案都是好幫手,樂見更多人運用來談心、聊煩惱,這意味著更多人重視自己的心理健康,絕對是美事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