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0:00

陸遜明明有機會活捉劉備,為何一見趙雲就撤退?你看諸葛亮幹了啥

大陸中心/唐家興報導

東吳大將陸遜在趙雲率兵出現後,選擇退兵。(影視示意圖/翻攝自微博)
東吳大將陸遜在趙雲率兵出現後,選擇退兵。(影視示意圖/翻攝自微博)

在三國歷史的波瀾壯闊中,夷陵之戰是影響深遠的一役。這場戰爭不僅牽動蜀漢與東吳的生死存亡,更展現了陸遜、趙雲與諸葛亮之間的智慧角力。最耐人尋味的謎團是:東吳大將陸遜明明已將劉備圍困於絕境,卻在趙雲率兵出現後選擇退兵。這背後,並非單純的懼怕,而是一次高明的戰略判斷。

劉備的錯誤與戰局的逆轉

當劉備親率大軍伐吳時,蜀軍起初勢如破竹,連戰皆捷,甚至一度威脅到東吳腹地。自信心膨脹的劉備隨即在長江沿岸設下「七百里連營」,卻因戰線過長、兵力分散而埋下隱憂。

年輕的陸遜臨危受命,改採迂迴與消耗戰術。他靜待酷暑來臨,趁蜀軍疲憊不堪之際,在無風的夜晚突施火攻。頓時烈焰連營,蜀軍潰不成軍,劉備從勝利的巔峰一夕跌入絕境。

生死一瞬:趙雲白馬破敵

火攻之後,劉備的中軍被吳軍重重圍困,連關興、張苞都難以突圍。《三國志》記載劉備甚至哀嘆「朕死於此矣」。就在危機四伏之時,一隊白袍騎兵殺入戰場,為首正是年過六旬的趙雲

趙雲憑藉銀槍白馬與老將威名,率精銳騎兵如利刃般撕開吳軍防線,硬生生為劉備闖出一條血路。令人震驚的是,眼見勝利在握的陸遜卻選擇鳴金收兵,放劉備逃生。

趙雲硬生生為劉備闖出一條血路。(影視示意圖/翻攝自微博)
趙雲硬生生為劉備闖出一條血路。(影視示意圖/翻攝自微博)

陸遜撤退的真正原因

表面上,陸遜似乎畏懼趙雲的聲名,但實際上,他的考量更深遠。

1. 疑懼諸葛亮的佈局
   趙雲原本應該負責押運糧草,此刻卻突然現身前線,這在陸遜眼中,顯然不是偶然。這極可能意味著諸葛亮已經派遣援軍,甚至埋下伏兵。若貿然窮追,吳軍反而可能遭反包圍。

2. 親歷八陣圖的震懾
   《江表傳》記載,陸遜曾嘗試繼續追擊,但在魚腹浦遭遇諸葛亮的八陣圖後寸步難行。這次親身體驗,讓他更加確信蜀漢仍握有反擊底牌,進一步加強了撤軍決心。

諸葛亮的未雨綢繆

其實,趙雲的「及時救援」並非偶然,而是諸葛亮早已設下的保險。當劉備執意伐吳時,趙雲曾進言反對,因此未隨主力出征。但諸葛亮深知「七百里連營」的危險,特意命趙雲隨時待命。

在劉備敗局已定之際,諸葛亮啟動了預案:一方面命趙雲率騎兵馳援,另一方面沿退路布防,以確保蜀軍主力能全身而退。這套縝密安排,既救了劉備,也迫使陸遜不敢貿然追擊。

三國啟示:退一步的戰略智慧

最終,夷陵之戰維持了三國鼎立的微妙平衡。陸遜的果斷撤退,保住了東吳實力,避免腹背受敵;諸葛亮的高瞻遠矚,則使蜀漢免於滅亡。

這場戰役證明,戰爭勝負往往不在一時的攻守,而在於能否掌握整體局勢。陸遜放棄生擒劉備,正是出於對諸葛亮戰略眼光的敬畏。有時候,懂得退一步,才是真正的制勝之道。

#我們與歷史的距離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