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黃韻璇報導
馬太鞍溪堰塞湖壩頂溢流釀災。(圖/農田水利會花蓮管理處提供)儘管颱風「樺加沙」已逐漸遠離台灣,但其外圍環流帶來的驚人雨勢,仍對多個縣市造成嚴重災情。花蓮縣首當其衝,承受了強勁的「紫爆」超大豪雨。昨(23)日下午,當地著名的馬太鞍溪堰塞湖發生壩頂溢流釀災,一共造成14人死亡18人受傷,仍有上百人失聯。地理粉專就透露,除了「馬太鞍溪堰塞湖」,台灣目前仍有兩個堰塞湖在監測中。
臉書粉專「翻轉地理教室」今(24)日PO文分享究竟何謂「堰塞湖」?堰塞湖是指「河谷或河床因被淤塞,蓄水到一定程度便形成的湖泊,通常為地震、風災、火山爆發等自然原因所造成,例如山崩落石或火山熔岩堵塞等」。而台灣位處板塊交界帶,地勢陡峭、地質破碎,加上地震或颱風豪雨事件容易造成山區土石崩塌,使台灣的堰塞湖成因,以崩塌及土石流造成河道淤塞為主。
粉專指出,台灣目前尚屬於監測中的堰塞湖有3個,除了這回釀災的「馬太鞍溪堰塞湖」,是2025年7月中旬颱風薇帕帶來大雨,上游國有林地大規模崩塌,土石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的之外;還有2個監測中堰塞湖,「新竹泰崗溪」2024年11月康芮颱風所形成的,「花蓮樂樂溪」2025年1月21嘉義、台南地震所形成的。
草嶺堰塞湖。(圖/翻攝自竹山鎮長陳東睦臉書)此外,粉專也盤點其中幾個台灣目前有的堰塞湖,包含「陽明山的夢幻湖」形成年代約為距今 5600 年前,是邊坡崩塌所導致的堰塞湖。同樣在陽明山的竹子湖地區則曾是火山熔岩堰塞湖,後來湖水切穿湖盆下緣流失;「花蓮縣鯉魚潭」為木瓜溪及花蓮溪支流河流改道所遺留下的沖積堰塞湖,目前是花蓮一大觀光景點。
「九份二山堰塞湖」921地震時造成嚴重的崩塌走山,坍方的土石阻斷了兩條溪谷,形成「澀子坑」、「韭菜湖」兩處堰塞湖。當初因地層仍不穩定,對下游居民造成威脅,但經過多年的復育及整建,風險解除,與鯉魚潭一樣成為觀光景點;「水樣森林」同樣是921地震所形成的堰塞湖,坍方的土石阻塞石鼓盤溪上游的河道,使周圍的杉林因長期浸泡湖水而枯死,形成了獨特且如夢似幻的枯木景觀。
「草嶺潭」則是台灣歷史上最早的堰塞湖,最早記錄於1862年因地震發生崩塌堵塞河道形成,並於 1898 年因溢流破壞潰決。之後又因地震、豪雨等因素,總共5次形成堰塞湖。規模最大的一次,即是在1999年921地震形成的,直到2004年7月2日因敏督利颱風潰堤消失,草嶺潭在此期間最大蓄水量估計堪比石門水庫,最近一次形成則是2025年7月初因丹娜絲颱風豪雨後第五次形成,但不到三天便消失。
粉專透露,台灣自1979年以來,有數位紀錄的堰塞湖就有88個,其中許多堰塞湖在來不及處置前就已潰決,或是經判斷後無立即危險而採持續觀察,有安全疑慮的堰塞湖則會有相關配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