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AI導入醫材 台灣穿戴設備商機來了!

財經中心/廖珪如報導

AI正逐步導入醫療器材,穿戴式裝置等,減輕醫療人力負擔。(示意圖/翻攝自輝達網站)
AI正逐步導入醫療器材,穿戴式裝置等,減輕醫療人力負擔。(示意圖/翻攝自輝達網站)

由工研院主辦的「眺望2026產業發展趨勢研討會」今(6)日下午於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舉行「科技健康照護」專場,並以「科技健康照護的全球浪潮與展望」為主題,聚焦於數據驅動的照護產業發展、遠距與在宅照護應用趨勢,全面剖析主要國家在照護科技領域的發展動態與市場成長潛力。研討會亦串聯臨床場域與產業實戰案例,邀請多位業界專家分享發展路徑與落地成果,從科技、制度與產業三大面向提出具體可行的解方,協助與會者掌握全球健康照護產業下一波成長動能與合作契機。

全球醫療器材市場2025年上看6,911億美元 AI與數位醫療引領臨床轉型新時代,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產業分析師王嚴璋於「2025年全球醫療器材產業趨勢與展望」專題演講中指出,2025年醫療器材產業正持續轉型,從單純設備銷售邁向臨床情境導向的系統性解決方案。AI與數位醫療的導入,讓診斷、手術輔助與遠距監測的臨床效益可量化,並透過分散照護、降低再住院率與提升人力利用率,推動醫療服務邁向智慧化與效率化。

王嚴璋分析,展望2026年,全球醫療器材產業將出現三項關鍵變化。首先,醫療生態將以多元設備監測生理數據為基礎,發展健康風險預測與疾病預防應用,促進醫材與數位醫療軟硬整合,讓專業醫療走入日常。其次,院外照護如穿戴裝置與居家監測將與院內臨床決策串接,形成連續資料流,強化長期照護與精準醫療。第三,監管與採購單位對安全性與互通性的要求日益嚴格,院內資訊整合與資安稽核將成為開發新興醫療解決方案的必備條件。

他指出,主要市場持續強化監管與採購政策,並以沙盒機制導入現實世界資料(RWD)驗證臨床效益,推動產業朝「臨床實證」與「成本效益」為核心的創新發展。疫情後形成的分散式照護模式,也因穿戴式與居家醫療設備普及而深化,讓醫療服務從院內延伸至社區與家庭。王嚴璋表示,面對高齡化與醫療人力短缺的雙重壓力,全球醫療器材產業已進入智慧化與去中心化新階段。

AI、影像診斷與心血管設備結合數位醫療方案,正持續提升臨床效率與照護品質。企業競爭優勢亦從產品功能轉向臨床應用整合、資料價值經營與長期服務能力。供應商須建立標準化流程與可驗證成效,支撐跨院所一致的照護模式,並打造可擴張的營運體系。

在台灣方面,醫療器材發展的關鍵在於提升產品的可信任度、市場落地性與跨院使用性。醫療流程須延伸至院外照護場景,並確保資料互通與資安稽核符合標準,這已成為國際合作與系統導入的重要門檻。王嚴璋進一步指出,全球主要市場越加重視臨床實證與成本效益,能提供完整醫療解決方案的廠商將掌握通路主導權並獲得估值溢價。對台灣業者而言,整合產品、數據與服務的能力,將是提升競爭力與拓展國際市場的關鍵。

根據BMI Research與工研院產科國際所估算,2025年全球醫療器材市場(含體外診斷)規模將達6,911億美元,較2024年成長5.0%。儘管地緣政治風險持續,但高齡化與慢性病需求仍將支撐產業穩健擴張。

#醫材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