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台北大學商學院金融科技暨綠色金融研究中心 研究員 金士懿
當雨林吶喊、海洋升溫,世界的氣候權力版圖正在被重新書寫
2025 年在巴西貝倫舉行的 COP30(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30,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 30 屆締約方會議),讓全球第一次以如此清晰的方式看見氣候政治的權力位移。這座位於亞馬遜河口的城市,使世界直面「雨林與氣候」的根本連結;而這場會議本身,也暴露出全球氣候治理的新斷層。
金士懿評論》COP30揭示全球氣候新秩序——美國缺席、歐洲推CBAM、中國掌握綠能節奏,當林吶喊、海洋升溫,世界的氣候權力版圖正在被重新書寫。(圖/資料照)會議主席、巴西外交官 André Corrêa do Lago 在開幕時明確表態:「亞馬遜不能永遠被視為脆弱,而應成為全球再生能源與氣候解方的一環。」這句話呈現了全球南方希望擺脫「被要求者」角色、爭取主動性的政治意圖。會場外,亞馬遜多個部族的原住民族在 Avenida Presidente Vargas 高舉「沒有森林,就沒有 1.5°C」的巨大標語,抗議森林砍伐與化石燃料利益。值得注意的是,今年 COP 註冊的化石燃料遊說者超過 1,600 人,創歷史新高;街頭呼喊保護雨林,會場卻被化石燃料代表包圍,這個強烈反差成為 COP30 最象徵性的現場畫面。
而最醒目的政治訊號,是美國的缺席。川普政府再次退出《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並未派出任何高階官員。談判桌上留下一張空椅,象徵全球最大經濟體在氣候治理上的功能性退場。歐盟氣候事務專員 Woepke Hoekstra 在場邊接受訪問時說得毫不迴避:「如果美國不回到桌邊,1.5°C 的未來永遠不會完整。」雖然加州州長 Gavin Newsom 表示「華府的退場,不代表美國的退場」,但次國家行動者終究無法承擔全球協定所需的外交與金融重量。
美國退場所形成的真空,讓中國在 COP30 成為另一個焦點。無論太陽能、鋰電池、風機主體,或海上綠氫裝置,產業展示區的主導者都是中國供應鏈。歐盟能源署(ACER, Agency for the Cooperation of Energy Regulators)前署長 Christian Zinglersen 更在會後公開指出:「歐洲已無法決定潔淨能源製造的節奏。」這句具名評論比任何匿名引述更能說明現實:只要中國調整產能或價格,全球低碳產業鏈就會立即被牽動。
根據國際能源署 IEA(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最新資料,全球太陽能模組 82% 生產於中國,矽片與電池片市占率超過 95%,鋰電池製造能力達 76%,全球前五大風機製造商中,中國企業占兩席。這些數字揭示一個明確現象:全球氣候治理的主導權,正在從外交桌轉向製造能力。誰能生產、誰能降成本、誰能最快交付,誰就擁有氣候轉型的節奏權。
另一個關鍵力量來自歐盟。CBAM(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碳邊境調整機制)已進入過渡期,將於 2026 年開始實收、2027 年全面課徵。其邏輯並不複雜:若出口國沒有等值碳成本,歐盟就會替其定價。以目前 EU ETS(European Union Emissions Trading System,歐盟碳排交易制度)約 70 至 90 歐元/噸的價格換算,台灣鋼品出口恐面臨每噸 50 至 120 美元的額外成本。印度、印尼等國已將 CBAM 形容為「綠色保護主義」,川普政府則明確反對,預告跨大西洋綠色貿易體系的長期摩擦。
然而,COP30 最深的變化,不在陸地,而在海洋。海洋吸收全球九成增溫熱量、每年吸收四分之一以上的人為碳排;離岸風電、海上綠氫、藍碳與海洋監測都具有跨國性,且不涉及主權敏感。多國代表在場邊反覆強調:陸地上的減碳談判越來越難,而海洋將成為下一階段的合作平台。根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 IRENA(Inter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Agency)估計,海上綠氫在 2030 年前可能吸引 2,000 至 3,000 億美元投資;藍碳市場可能成長至 400 至 500 億美元;海洋 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監測與無人系統的年度公共投資則可能增加至 300 至 500 億美元。
聯合國最新報告同時指出,2035 年全球減排差距仍高達 36 至 49 個百分點,現行 NDC(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國家自主貢獻)遠不足以達標。要填補差距,「從杜拜到貝倫」的氣候金融路線圖提出全球每年需投入至少 1.3 兆美元,而開發中國家的氣候適應缺口仍高達 3,000 至 3,600 億美元。這意味著:誰能提供低碳設備、誰能降低資本成本、誰能擴大氣候金融,誰就能主導下一階段的能源轉型。
在這場權力重排中,台灣不能自外於趨勢。COP30 的訊號非常明確:2027 年 CBAM 後,台灣外銷競爭將由「碳排密度」決定,而非傳統價格優勢。若目前每噸 3 至 10 美元的碳費不調升,台灣在制度上毫無扣抵能力,出口將被歐盟重新定價;供應鏈也會因碳足跡要求被重新分層。
台灣不能只談再生能源,而必須切入下一輪供應鏈。儲能設備、能源管理系統、海洋監測與藍碳技術、氫能與電力轉換模組,都是能直接對接已開發國家能源轉型需求的領域。同時,台灣也必須提升氣候金融融資彈性,使企業能以「低碳資產」進入國際金融市場;並強化海洋、科技與藍碳的氣候外交,使台灣成為區域能源轉型的「技術節點」。
世界正在以排碳強度重新排序。如果台灣不主動踏入新能源、氣候金融與海洋合作框架,國際就會用價格替我們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