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9成大腸癌來自它 醫:2種「息肉」易變惡性腫瘤

記者陳弋/綜合報導

大腸直腸癌是國人十大癌症之首,平均每30分鐘新增1人確診,約80分鐘就有1人去世。加上近年來豬哥亮、賀一航、余苑綺等影視名人相繼罹患此疾,愈來愈多人開始有所警覺。想要預防大腸癌,除了改變飲食和作息之外,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才能提早處理息肉,避免日後癌變。醫師表示,不是所有息肉都會變成大腸癌,但有2種息肉癌變機率較高。

▲一般來說,醫師在做大腸鏡的過程中發現息肉會當下切除,再送病理檢驗。(示意圖/門諾醫院提供)

好心肝門診中心肝膽腸胃科專任主治醫師梁耀龍指出,大腸息肉不一定都會變成大腸癌,只不過9成以上的大腸癌是從息肉演變而來。一般所指的大腸息肉泛指黏膜下凸起的贅生物,大部分屬於良性的,但有些會隨著時間慢慢演化成惡性腫瘤。

梁耀龍說明,大腸息肉可分成非腫瘤性(non-neoplastic)及腫瘤性(neoplastic)等2類。非腫瘤性息肉也稱為新生瘤、贅生物,一般不會演變成大腸癌,例如增生性(hyperplatic)息肉、發炎性(inflammatory)息肉和錯構性(hamartomatous)息肉。

梁耀龍提醒,會演變為癌症的息肉就稱為腫瘤性息肉,分別是腺瘤(adenomas)及鋸齒狀息肉,這兩種息肉長得愈大,轉變成惡性的機率就愈高。

▲癌變機率較高的「絨毛管狀腺瘤」。(圖/新竹馬偕醫院提供)

在大腸鏡檢查過程中若發現息肉,醫師無法僅靠肉眼判斷是哪一種類型的息肉,唯有透過後續的病理檢查才能確定種類。對病患來說,無論日後演變成惡性腫瘤的機會是大還小,有長息肉的人就是比一般人更容易罹患大腸癌,一旦發現息肉,若非特殊狀況,醫師會儘可能馬上切除送驗,檢查有無癌細胞在其中。

大腸癌該如何預防?胃腸肝膽科醫師洪紹仁呼籲呼籲國人儘量攝取原形食物、高纖蔬果,減少精製類、煙燻類、燒烤類、油炸類和紅肉的攝取。事實上致癌的因素錯綜複雜,基因也扮演重要的角色,光是養生、忌口可能還不夠。洪紹仁透露,他的病患裡頭也有一些茹素大半輩子的僧侶,其中一位從小就不吃肉,但照樣罹患大腸癌,發現時是第四期(癌細胞已遠端轉移至其他器官)。因此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提前處理息肉無疑是防癌的一大環節。

加入 @setn 好友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