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外!「細菌抗藥性」增3倍 醫籲4不1要使用抗生素

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新冠疫情下,疫苗、抗病毒藥物短缺問題備受矚目,而治療細菌感染的抗生素也面臨危機。研究顯示,新冠疫情期間有部分「細菌抗藥性」比例增加,甚至疫情期間增加3倍。感染科醫師呼籲,若抗生素抗藥性(AMR)問題未能及時被控制, 未來國內每年恐逾3.3萬人因此喪命,民眾應有正確使用抗生素觀念,勿讓國人未來碰上「無藥可醫」窘境。

▲王復德醫師表示,新冠疫情之下,部分細菌抗藥性比例增加3倍。(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表示,所謂的抗生素是一種可以抑制細菌生長或殺死細菌的藥物。最早發現的抗生素是從自然界微生物所以製造分泌出來的,像是大家熟知的盤尼西林,是由青黴素所製造分泌,之後的抗生素則是透過將原始的化學結構加以修飾、改變,多半以人工合成或是半合成的方式製造出來。

他說,近年醫界觀察,細菌抗藥性增加,導致治療難度提高、住院時間拉長及醫療支出增加等。然而新冠疫情之下,部分細菌抗藥性比例增加3倍,若新冠肺炎患者加上抗藥性細菌感染,可能導致住院時間延長3至5倍。衛福部也預估,若抗生素抗藥性(AMR)未能控制,2050年台灣每年恐有3.3萬人因此死亡,相當於每5位死者中,有1位是因抗藥性細菌感染所致,將導致我國每年經濟損失恐達3000億台幣。

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陳宜君表示,根據《感染控制雜誌》在2020年發表的調查顯示,AMR對於臨床的影響,近9成受訪醫師表示更常需合併兩種以上的抗生素來進行治療,或是改用廣效型的抗生素,而7成以上醫師更表示因此可能造成副作用增加、住院時間拉長、預後變差等負面狀況。

陳宜君進一步指出,除了醫師可能因為對「抗生素認知不足」、「避免醫療糾紛」等原因,而面臨不當使用抗生素的困境;由於細菌抗藥性問題難以緩解,在缺少誘因下,僅少數藥廠願意投入抗生素研發,恐將造成面對抗藥性細菌無藥可用的最糟狀況。而一項國內針對民眾進行的調查也顯示,高達7成國人對於抗生素的用途認知錯誤,不清楚其僅能用來對抗細菌感染。

陳宜君說,臨床上常看到民眾對於抗生素有錯誤認知,像是抗生素對於普通的感冒無效,因為「感冒通常是由病毒引起,而抗生素是針對細菌」;還有不少人忽略服用抗生素務必依照醫師的處方指示用藥,必須確實完成用藥療程,最怕擅自停藥,也不可使用他人的處方藥物或自行購買。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台灣感染管制學會呼籲,民眾在使用抗生素時,應熟記「四不一要」觀念。(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對此,兩大學會共同呼籲民眾在使用抗生素時,應熟記「四不一要」觀念:「不」主動要求抗生素、「不」隨便自己買抗生素來吃、「不」吃他人的抗生素、「不」要隨便停藥、「要」遵守醫囑使用抗生素。來減少抗藥性細菌感染症的發生。

加入 @setn 好友 #《奕起聊健康》健康知識報你知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