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0:00

全台86萬人膝關節炎就醫!調查:75%民眾竟忍痛不換膝

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一名75歲婦人喜歡跳國標舞、15年前罹患膝關節炎,醫師建議需置換人工膝關節,但她擔心術後復原狀況慢而隱忍多時。(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一名75歲婦人喜歡跳國標舞、15年前罹患膝關節炎,醫師建議需置換人工膝關節,但她擔心術後復原狀況慢而隱忍多時。(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人都會老,但每個人膝關節的「使用年限」也不同。一名75歲的婦人喜歡跳國標舞、更參加過比賽,15年前罹患膝關節炎,醫師建議需置換人工膝關節,但她擔心術後復原狀況慢而隱忍多時;後因腿部持續不適,又嚮往回到過去的生活狀態,經醫師評估後置換新一代全人工膝關節,術後恢復良好,3個月內就再次去做最喜歡的國標舞、高爾夫球等活動,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

據衛生福利部2019年健保門、急診人數統計,全台每年超過86萬人因膝關節炎就醫。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骨科部部長黃炫迪表示,依國民健康署統計,每年有近3萬人置換全膝關節,且人數逐年增加。國內一份首度針對350位全人工膝關節置換患者及患者家屬術前症狀、顧慮、決定換膝原因,以及換膝後滿意度的大型追蹤指出,75%患者當初遲遲不換膝,選擇忍痛、減少活動,起因於擔心術後問題。

黃炫迪表示,退化性關節炎為全世界最常見的關節疾病,且台灣65歲以上族群逾半數罹患退化性關節炎,且女性患者為男性2倍。據國內研究,換膝前有逾5成患者表示無法久站,更有超過7成連走路都有問題。然而,超過7成患者擔心術後復原、5成擔心術後疼痛、4成則擔心10-20年後需再次置換,因此有高達7成5寧可忍痛、委曲求全,或是乾脆減少移動,採取治標不治本的方式,恐已成熟齡族患者退休生活隱憂。

他說,調查發現,膝關節炎患者的常見症狀中,80%疼痛、50%痠軟無力、37%僵硬、33%腫脹、27%關節變形、26%發出咯吱聲、22%周圍肌肉萎縮。

郵政醫院院長陳健煜醫師表示,全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出世後,造福許多膝關節炎患者,在持續優化、修正後,已有能使手術更加精確,減少術後不自然、靈活度下降、疼痛的技術。他說,想成功換膝、擁有健康的老後行動力,有3大關鍵注意點可降低術後疼痛、不適:

1、分左右膝,貼合度高使得行動自然、復原快。他說,部分全人工膝關節並不像鞋子有區分左右腳,手術中需要依靠醫師專業判斷來克服。若選擇分左右腳的全人工膝關節,患者能保留更多人體骨骼結構,有助於患者術後復原。

2、尺寸選擇多元,減少誤差、術後疼痛。全人工膝關節與原生骨頭只要存在大於1厘米的誤差,術後就易產生僵直、疼痛、不穩定,甚至磨損。

3、多種版型選擇更貼合骨骼,減少骨頭位移與二次手術機會。部分全人工膝關節版型選擇不多、貼合度存在誤差,需高度仰賴醫師經驗與技術,常衍生各種後遺症。而全人工膝關節有較多版型選擇,較貼合骨骼,幫助患者在術後日常運動中減少位移、轉向等問題,需再次置換的機率極低,也減少了二次手術機會。

陳健煜提醒患者,若退化性關節炎嚴重,且採取保守治療後症狀無改善,可與醫師討論是否進行置換,選擇最符合需求的全人工膝關節,避免忍痛影響身體狀況與退休生活。

加入 @setn 好友 #《奕起聊健康》健康知識報你知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