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0:00

逾5萬名乾癬患者留意!大腸癌風險增1.16倍 女性更高

記者陳弋/台北報導

乾癬患者罹患大腸癌的風險較一般人高,紀景琪醫師呼籲乾癬病友留意消化道症狀,定期健檢。(圖/長庚醫院提供)

▲乾癬患者罹患大腸癌的風險較一般人高,紀景琪醫師呼籲乾癬病友留意消化道症狀,定期健檢。(圖/長庚醫院提供)

全台灣有5萬多名乾癬患者,愈來愈多研究顯示,乾癬不只是皮膚病,更是一種全身性的發炎疾病。長庚醫院最新研究顯示,和一般人相比,乾癬病友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增加1.16倍,女性更高達1.41倍。

長庚醫院團隊分析277115位乾癬患者的資料,研究成果登上知名的《美國皮膚科醫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該期刊主編撰寫評論時還特別介紹這項研究。

長庚醫院分享乾癬病例,40歲女性上班族小萍3年前出現皮膚脫屑和紅色斑塊,就醫檢查確診乾癬,透過局部塗抹類固醇和口服免疫調節藥物,皮膚病灶控制良好。幾個月前小萍換了新工作,壓力大增,時常因腹瀉跑廁所,由於她有大腸癌家族史,皮膚科醫師建議她到胃腸科門診做詳細檢查。

大腸鏡檢查發現,小萍有一顆1公分左右的良性腺瘤息肉,經由內視鏡切除再服用整腸藥物和生活作息調整,排便習慣逐漸恢復正常。

長庚醫院皮膚部紀景琪教授表示,乾癬形成的原因包括基因遺傳及後天環境因素,國內盛行率約千分之2.3,全台有5萬名以上乾癬患者。乾癬典型病灶為「紅色發炎斑塊」,經常伴隨皮膚脫屑、發癢等症狀,嚴重時甚至會產生皮膚紅腫和關節疼痛。冬天低溫日照少、熬夜、壓力、感染、肥胖及菸酒等不健康的生活作息,都會引發或加劇乾癬病情。

紀景琪指出,愈來愈多研究顯示,乾癬不只是一種皮膚病,而是一種系統性的發炎疾病,除了皮膚發炎之外,也會伴隨體內器官的炎症反應,例如心肌梗塞、慢性腎病、腦中風、眼部葡萄膜炎等。簡而言之,乾癬不僅是皮膚病,也是一種全身性發炎疾病。

紀景琪說明,皮膚上皮與腸道上皮存在很多相似處,都有充沛的血管及微生物叢,兩者同樣接受來自外界的刺激,扮演人體不可或缺的免疫防禦角色。皮膚的發炎與腸道的發炎有密切的關係,先前一項研究顯示,乾癬病人比起正常人有更高的風險會發生發炎性腸道疾病,乾癬患者發生克隆氏症的機會是正常人的2.53倍,發生潰瘍性大腸炎的機會是正常人的1.71倍。雖然先前研究已經證實乾癬病患與發炎性腸道疾病相關,但罹患大腸癌的機會是否也會增加,一度無相關實證。

為了解答這個問題,長庚團隊利用國內外資料進行大型統合分析實證研究,最後發現和一般人相比較,乾癬病友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增加了1.16倍,女性乾癬病友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更是一般人的1.41倍。

長庚醫院肝膽胃腸科醫師李承翰表示,衛福部資料顯示,大腸癌位居全國癌症發生數第1位,每年約有1萬多人確診大腸癌,大腸癌初期沒有明顯症狀或輕微症狀,隨著腫瘤演進,可能引發腹痛、血便、排便習慣改變、體重減輕等情形。紀景琪提醒,乾癬患者平時應控制病情,若出現上述消化道病徵,應積極就醫檢查治療,避免延誤。

大腸癌多由息肉演變而成,如果能在息肉發展成癌症之前進行切除,就可以降低腫瘤產生的機會。目前國健署推行四癌篩檢,為50至未滿75歲民眾提供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此外大腸鏡檢查與鋇劑下消化道攝影更是檢查大腸息肉的利器。

紀景琪鼓勵乾癬患者積極就醫,持續治療,也建議患者保持生活作息規律、睡眠充足、放鬆心情、適度運動、避免菸酒及高熱量飲食,並注意體重控制。若出現腸胃道症狀,建議轉診至胃腸科門診做進一步檢查。

加入 @setn 好友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