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0:00

「狼狽為奸」的狽到底是什麼?它真實存在嗎?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狼狽為奸」的狽在現在沒人見過。(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狼狽為奸」的狽在現在沒人見過。(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狼狽為奸」一般被用來形容兩個勾結在一起為非作歹的惡人。成語中的狼,很多人都聽說過,甚至親眼在動物園見到過。不過,狽傳說是古代神話中的生物,在現實中,這樣的生物真的存在嗎?

狼四肢靈活,但腦袋不太靈光。(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狼四肢靈活,但腦袋不太靈光。(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狼狽為奸」最早出現在唐代文章《酉陽雜俎》中,狼的戰鬥力很強,四肢靈活,頭腦卻不太靈光,可以對獵物發動致命的進攻,卻會因低級錯誤痛失捕獵機會。而狽的前肢很短,後肢發達,無法高效捕獵和運動,但是狽勝在一肚子壞水,擅長利用一些動物界罕見的計謀來謀害獵物。

狽形似狼獾。(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狽形似狼獾。(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狼與狽結合在一起,各取所長,狼將狽當作跳板來潛入人類的農圈捕食家畜,狽經常提供壞主意,讓狼威脅到農民所飼養的家畜。這兩種生物離開了彼此之後,戰鬥力都會大打折扣,所以傳說它們形影不離,幾乎每次都是同時出現。而與狽的特徵相像的生物,目前只有袋鼠。但在交通閉塞的古代,只存在在澳大利亞的袋鼠是沒有途徑進入中國的。況且袋鼠是食草生物,見到狼跑都來不及。

雖然狽形似袋鼠,但以當時的交通情況,袋鼠沒有途徑去到中國。(圖/翻攝自Pixabay)

▲雖然狽形似袋鼠,但以當時的交通情況,袋鼠沒有途徑去到中國。(圖/翻攝自Pixabay)

除了《酉陽雜俎》,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下了:「狽足前短,能食所在,狼足後短,負而行之,故曰狼狽。」只不過,可能在漫長的歷史中,逐漸被人以另一種名字稱呼,並且改變了生活習性,不再和狼一同行動。

狽目前還是被歸類為傳說生物。(示意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狽目前還是被歸類為傳說生物。(示意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對此,目前的生物學界主要有兩個觀點。第一個觀點認為,狽這種生物並不存在,它們其實是某些天生患有殘疾或者被捕獸夾所傷害,丟掉了前肢的狼。第二個觀點認為,狽其實就是狼獾。狼獾主要分布在高緯度地區,在內蒙古和東北較為常見。體型約一米長,與狼相當,且前肢短小、後肢發達,全身毛茸茸。狼獾屬於貂熊動物中的一種,但與狼屬於競爭關係,因此很多人認定,狼獾在進化的過程中,逐漸拋棄了曾經與自己合作的狼。

不過,這兩種觀點中的任何一個觀點到現在都還沒有被證實,所以在科學界中,狽這樣的生物始終被歸類為傳說生物。

加入 @setn 好友

【#直播中LIVE】【20240419】彩券開獎
大數據推薦
【SETN12小時新聞現場 #直播中LIVE】每周一至周五早上10:00至晚間22:00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