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0:00

讓果蠅變GAY!學界揪「同性求偶」關鍵基因 登頂尖期刊

國內學者發現導致雄性果蠅發生同性求偶行為的基因缺失,可望為害蟲防治開啟新紀元。(示意圖/擷取自Pixabay)

▲國內學者發現導致雄性果蠅發生同性求偶行為的基因缺失,可望為害蟲防治開啟新紀元。(示意圖/擷取自Pixabay)

暨南大學和東海大學跨校研究找出雄性果蠅同性求偶原因,為胰島素生成細胞中wake基因缺失,研究團隊認為,wake可干擾昆蟲內分泌、影響行為,可望為病媒蚊或植物病蟲害防治開啟新紀元。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與東海大學今(29)天上午舉行研究成果記者會,由暨大應用化學系教授傅在峰、副教授曾惠芬與東海生命科學系副教授蔡玉真等組成跨校的研究團隊,找出果蠅同性求偶疑起於基因缺失,研究成果已於今年5月刊登發表在國際頂尖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傅在峰說,果蠅的腳上有非常多嗅覺感覺受器,在發現目標後,會嘗試碰觸,感受對方是否為適合的求偶伴侶,隨後振動翅膀,「唱情歌」求偶,交尾完成終生大事。團隊在6年前意外發現觀察到轉殖品系雄蠅間具有明顯的同性間求偶行為,進而開始研究原因。

傅在峰表示,研究發現在雄果蠅大腦內參與胰島素生成的細胞簇中被稱為wake的基因,當wake基因缺失將導致類胰島素神經激素的過度分泌,因咽側腺的胰島素訊號增強,使得腺體過度生成與分泌青春激素,抑制蛻皮激素的合成。

傅在峰說明,因Or67d嗅覺感覺神經元中的蛻皮激素訊號降低,使得該神經細胞的結構型態產生明顯變化,wake基因缺失的雄性果蠅嗅覺感覺神經元功能減弱後,對雄性特異的性費洛蒙感受力顯著降低,無法感受對方是雄性,才會發生雄果蠅同性間的求偶行為。

傅在峰說,這項單一基因wake的研究成果未來應用值得期待.wake在神經分泌細胞主導一系列複雜長距離的神經、內分泌網絡活動,影響複雜的動物行為,透過基因操作可操控生理反應,希望為植病昆蟲的生理調節提供、病媒防治新興防治策略。

傅在峰更表示,透過這項成果理解wake調節果蠅胰島素分泌的恆定機制後,人類的同源基因Ankfn1過去也被發現表現於胰島的β細胞,是否參與調節人類胰島素分泌,對糖尿病相關的代謝疾病研究,甚至醫療需求提供一個嶄新研究方向。

中央社 加入 @setn 好友

【SETN12小時新聞現場 #直播中LIVE】每周一至周五早上10:00至晚間22:00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