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從大選看民意:台獨不用急 統一不能談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蔡英文 (達志影像/美聯社)

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撰文/賈文宇(美麗島電子報)

兩岸關係依然是2016最受矚目的選舉議題,甚至看似是主導大選勝負的決戰點:太陽花運動是反對簽署兩岸服貿協議的國民黨,「換柱」是因為「一中同表」沒有市場,而選前的「周子瑜國旗事件」更被國民黨秘書長點名,是總統、國會雪崩式慘敗的原因之一。但是根本決定台灣兩岸關係發展方向的「統獨態度」,真的有發生變化嗎?或許值得更精緻的分析解讀。 

急統的基本盤 

統獨的意識形態,在短時間內仍不可能有任何一方被完全拋棄。即使在上述一連串事件發生後。這次不分區的「政黨票」得票率中,強力呼籲急統的新黨與中華統一促進黨合計取得4.5%、56.6萬票的成績,新黨黨主席郁慕明更是對結果十分滿意。就算加起來也過不了5%,新黨的得票率仍比2012年的1.48%、19萬5千票暴增—這一部分固然得利於邱毅的高知名度,但可能也有急統派看到自己已不受台灣主流社會接受、甚至被國民黨檯面上切割的焦慮與掙扎。 

但台獨贏了嗎? 

相較起來,真正積極將「台獨」擺在第一、甚至唯一的台聯、自由台灣黨與台灣獨立黨,2016年不分區合計卻是更少的38.1萬票、得票率3.118%:比起2012年台聯能獨立在立法院組黨團的110萬票、8.95%得票率,折損了將近三分之二。即使陳奕齊(新一)、蔡丁貴、周芷萱等人在社群網路上有極高的點閱率與知名度,所謂的「基進、側翼」台獨路線聲勢極強,最後也沒有直接反映在政黨票上。 

為什麼統獨兩個極端的得票發展,跟輿論或各類媒體的「風向」正好相反?要能精準解釋矛盾現象,必須透過更精緻的理解。 

統一不能談,台獨不用急 

急統派得票的暴漲,其實毫無值得欣喜之處。相反的,這5%恐怕是急統派的天花板。因為傳統上被歸為「泛藍」的國民黨與親民黨合計只剩下33.4%,而且兩黨雖然維持「九二共識」的「一中」立場,但剩下的就是採取閃爍與含混的說詞,某種程度上就是維持馬英九「不統、不獨、不武」的基本立場,時勢的發展很難讓統派進一步發展。 

重點是對泛綠陣營大勝的解讀。蔡英文主導的民進黨,以及這次一躍成為國會第三大黨的時代力量,骨子裡或許支持獨立(黃安所謂的台獨DNA?),但在明面上卻都與台獨保持距離、甚至避之唯恐不及:而這樣的態度也成功得到多數選民的認可,在投票率下降的同時,蔡英文仍能囊括與2012年馬英九所獲得的「689」萬票,而時代力量在不分區得票率(6.1%)也與親民黨(6.5%)相差無幾。也就是說,台灣目前的共識不願意與中共政權發展更進一步的政治統合,但也並不願意立即挑起正面衝突,也不會把(法理)台獨當作施政的優先方向,而是願意延續一定的模糊空間,以降低兩岸潛在的、政經軍事對抗的風險。 

蔡總統的下一步 

「統一不能談、台獨不用急」的民意,顯然是蔡總統選前所深知。更值得著墨的就是蔡總統的下一步。一種做法是繼續對話,做形成台灣共識的「會議主席」、「傳聲筒」,以鞏固民意支持、維持統治基礎,推行執政團隊其他的優先政策,並不積極形塑台灣內部的國家認同。這種做法拚的是自己的政治人格與信任度:對美、中與國內對台獨有疑慮的民眾展現溫和的立場,只是「忠實」地反映多數民意,無意成為「麻煩製造者」。而對期許她積極走向獨立的民眾而言,也是以自己的人格擔保政府的施政方向不會進一步傾中,不至於重蹈馬總統的覆轍。這種做法是鞏固了她現在所擁有的政治資本,但也讓自己頗受質疑的兩岸政策方向,陷入被動民意檢驗的不確定性中。 

另一種做法,則是立基於目前優勢民意的信任,運用總統地位特有的話語權,主動領導台灣內部對兩岸關係的認知與定位。然而這個做法的前提,是蔡英文能主動提出有別於「不統、不獨、不武」或「維持現狀」的負面列表,積極提出替代「九二共識」或「一中各表」的兩岸互動架構與國家定位。這顯然不是一件易事。

馬英九競選總統時,台灣民意對扁政府的不信任以及經濟環境的劣化,使「反對一邊一國」成為選民很直觀的選項;但馬總統執政八年期間,台灣民眾對傾中路線深感疑慮、中共中央對香港「雨傘運動」的惡劣作為更是看在眼裡,馬政府的「一中」從國策逐漸變成禁忌。

蔡總統如果要積極領導台灣共識的形成,究竟是該讓「一邊一國」起死回生,還是用更新的觀念與方向表述她心目中的「現狀」、用4~8年內有限的任期盡力實現,考驗著蔡執政團隊的智慧與施政優先順序。

(更多文章請見美麗島電子報

加入 @setn 好友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