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0:00

2050淨零排放 學者:台灣有能力採更積極策略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今(31)日發表專書指出,透過政策工具與治理制度,台灣有能力採更積極淨零路徑與策略,達成淨零排放,提高綠色經濟競爭力,創造經濟、環境與社會三贏。

中研院環境變遷中心發布專書表示,台灣有能力更積極達成淨零排放。(圖/記者陳韋帆攝影)

▲中研院環境變遷中心發布專書表示,台灣有能力更積極達成淨零排放。(圖/記者陳韋帆攝影)

中研院環境變遷中心發布「淨零之路-臺灣深度減碳」研究專書,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日前協同中研院院士王寳貫以及中研院經濟研究所兼任研究員蕭代基2名專書主編,舉辦線上記者會回應政府淨零規劃。

王寳貫指出,近年氣候變遷已轉變為氣候危機,國際共同目標是將升溫限制在攝氏1.5度,避免不可逆轉的極端風險。

聯合國也開始呼籲,已開發國家應負擔更快速減碳的責任,應以2040年達到淨零為目標,台灣作為全球前20大的經濟體,有履行減碳的道德責任。

王寳貫提醒,要達到國家目前政策目標2050淨零排放,除減碳外,更要徹底、強力除碳,需要所有人共同轉向節省能源、減少資源浪費,是社會轉型的契機。

若無法跟上國際減碳路徑,也將有可能被經濟制裁,如「碳邊境調整機制」等稅徵,或Google、蘋果等跨國企業對其供應鏈廠商要求減碳的隱形壓力。

蕭代基說明,專書評估電力、公路運輸、住宅、服務業4個部門減碳邊際成本,規劃較積極的台灣2050減碳路徑與策略,應用總體計量經濟模型比較積極路徑與當前政府政策,評估對於經濟、社會、環境的影響與衝擊;發現積極策略可達成淨零,同時促進產業轉型、經濟成長,並達成社會公平。

蕭代基說,研究發現當前台灣因為制度障礙,有些成本極低的減碳措施無法落實,如因長期能源價格偏低,難以廣泛推動節能投資,且台灣雖已將碳費納入「氣候變遷因應法」,但相對國際碳價來看,台灣人均徵收的碳費偏低,使民眾缺乏經濟誘因進行減碳。

蕭代基指出,要達成淨零碳排需要不同政策工具相互搭配。如可課徵碳稅、能源稅,並將稅收用於還稅於民,抵銷弱勢群體在徵收碳稅過程遇到支出增加衝擊,或投入「除碳基金」,用於移除空氣中累積的溫室氣體,及研發創新減碳與除碳技術等。

此外,排放總量管制與排放標準等規範,及由多個小型組織結盟、共同推動減碳的「多中心治理模式」,都是在減碳路徑上不可或缺且可相互搭配的工具。

中央社 加入 @setn 好友 #ESG永續新浪潮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