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0:00

24節氣夏至!白晝最長的一天 「陰氣」自此萌生不宜道賀、行旅

評論

這篇文章介紹了夏至的文化背景和意義。作者引用了古人的論述,解釋了夏至的「至」字有三層意思:白畫最長、陽氣到了極至、太陽最靠北方。這些都是用陰陽消長來解釋自然現象,並運用到人事上。冬至後的「陽氣日增」代表天道和君權的逐漸彰顯增強,而夏至則正相反。古代帝王於夏至日祭地祇,是對「地」的尊崇。文章說明了文化傳承中不同節日的文化背景和意義,讓讀者更了解這些傳統習俗的由來和深意。

這篇文章介紹了夏至的文化背景和意義。作者引用了古人的論述,解釋了夏至的「至」字有三層意思:白畫最長、陽氣到了極至、太陽最靠北方。這些都是用陰陽消長來解釋自然現象,並運用到人事上。冬至後的「陽氣日增」代表天道和君權的逐漸彰顯增強,而夏至則正相反。古代帝王於夏至日祭地祇,是對「地」的尊崇。文章說明了文化傳承中不同節日的文化背景和意義,讓讀者更了解這些傳統習俗的由來和深意。

問答

Q1:夏至的「至」有幾層意思? A. 1層 B. 2層 C. 3層 正確解答:C. 3層。 Q2:為什麼古代帝王在夏至日要祭地祇? A. 地祇很神秘 B. 地祇和天神一樣重要 C. 地祇比天神更重要 正確解答:B. 地祇和天神一樣重要。 Q3:夏至日後,白晝漸短,夜晚漸長,一直到哪個節氣? A. 立春 B. 驚蟄 C. 冬至 正確解答:C. 冬至。

Q1:夏至的「至」有幾層意思? A. 1層 B. 2層 C. 3層 正確解答:C. 3層。 Q2:為什麼古代帝王在夏至日要祭地祇? A. 地祇很神秘 B. 地祇和天神一樣重要 C. 地祇比天神更重要 正確解答:B. 地祇和天神一樣重要。 Q3:夏至日後,白晝漸短,夜晚漸長,一直到哪個節氣? A. 立春 B. 驚蟄 C. 冬至 正確解答:C. 冬至。

文/黃啟方(台灣大學中文系退休教授)

▲《你不懂其實很有哏的節氣:從小寒到冬至,古典詩詞中的時間美學》一書以乾隆皇帝作詩詳解七十二候的奧祕作為開展,透視古人的生活日常。台大中文系退休教授黃啟方精選近900位詩人、20000首詩描繪節氣與詩詞背後的文化寓意。(圖/臺灣商務印書館授權)

夏至:白晝最長的一天

夏至的「至」,綜合古人的論述,有三層意思:

一、白畫最長,「陽氣」到了極至。南宋黃震(一二一三癸酉── 一二八一)曾在《黃氏日鈔》說:「長至者,日長之極。世俗多誤『冬至』為長至,不知乃短至也。」(卷五十六)誤以冬至為長至,由來已久,如唐朝白居易〈冬至宿楊梅館〉:「十一月中長至夜,三千里外遠行人。」又如北宋田錫作〈長至賦〉,開篇也說:「伊沍寒之嘉節,美長至之良辰。」習焉不察,積非成是;而「日南長至」,已成典實。

二、「陰氣」自此開始萌生。

三、太陽最靠北方,陽光照射顯現的影子最短。夏至日後,白晝漸短,夜晚漸長,一直到冬至日,夜晚最長,白晝最短。然後陰氣又日衰,陽氣再盛,就像是否極泰來一般。如此用陰陽消長來解釋自然現象,再運用到人事上。從《易經》陰、陽二元素的象徵意義說,則「陽」是乾、是天、是君;「陰」是坤、是地、是臣。因此冬至後的「陽氣日增」,代表天道和君權的逐漸彰顯增強,是可喜可賀的;夏至則正相反,陰氣日重,不但不能道賀,還有一些禁忌,如行旅

古代帝王於冬至日祭天神,夏至日祭地祇,或許是從漢文帝十六年(前一六四)開始的。冬至日要在京師南郊的圜丘,舉行隆重的祭天大典,然後或者就改年號,宣示一個新的紀元。對「天」如此尊崇,對「地」也不能輕忽,於是在夏至日,另在京師北郊築方澤,祭祀大地神祇。古人以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所以祭天於圜丘,祭地在方澤。

這兩大祭典,帝王都要齋戒主持,歷代帝王都沿襲不變。到了北宋神宗(一○六八── 一○八五在位)、哲宗(一○八五── 一一○○在位)期間,因為費用太高、天氣太熱的問題,有人提出把夏至祭地併入冬至祭天同時舉行,引起天地「合祭」或「分祭」的大論辯;蘇軾就有〈上哲宗圜丘合祭六議〉奏章,極力主張合祭。結果還是分別舉行,一直到清朝;清高宗乾隆幾乎年年作詩記述夏至祭地的感想,是寫夏至詩最多的人,譬如〈夏至日北郊禮成述事〉:

方澤年年祭必躬,敢緣暑候懈虔衷。大昕因下修殷薦,北至惟時報巨風。

三獻庖升四足鼎,八成樂叶七絃桐。瑞雲已自敷祥霔,願霈鴻施遍錫豐。

由此可以看出,乾隆對「夏至祭地」的慎重。夏至除了麥作成熟外,還有「鹿角解」、「蜩始鳴」、「半夏生」等三候,來看看乾隆怎麼說。

三候 ◆| 鹿角解•蜩始鳴•半夏生 |

初五日:鹿角解。是說麋鹿的角開始「蛻其舊而生新」。乾隆說:

木蘭鹿與熱河麋,解角均於夏至時。雖曰牝同頭禿矣,原看牡異隊分之。

下來頗似牛羊晚,友去聊欣左右宜。著說證明千古舛,此非矜智驗真知。

乾隆有〈麋角解說〉一文,辨析「鹿與麋」皆解角於夏,「麈」則解角於冬。而古人並不清楚鹿、麋、麈的分別,難免混淆不清。

次五日:蜩始鳴。蟬真的要到夏至後才嘶鳴嗎?乾隆說:

五月為蜩七月蟬,時殊一物兩名遷。初聽仲夏聲猶細,漸泛薰風韻亦鮮。

欲笑鵬飛圖九萬,漫驚螳捕在絲絃。豳詩既曰行姒令,於鵙之鳴胡舛焉。

看來他對此也有一番質疑。

後五日:半夏生。「半夏」是一種藥用植物,半夏一名,正說明了它的生發時間。乾隆說:

藥草生當五月中,江南端弗及齊東。率因地道時差異,自致物群品不同。

水玉象形名頗得,守田會意號尤工。岐黃之術非吾曉,修治無須問焙烘。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不必事事精通,需要的是愛民之心。

專詠夏至的詩作不多,唐朝權德輿(七五九己亥──八一八)有〈夏至日作〉五絕一首:

璿樞無停運,四序相錯行。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陰生。

元朝趙孟頫(一二五四甲寅── 一三二二)〈夏至〉詩說:

夏至午之半,一陰巳復生。堅冰亦馴至,顧豈一朝成。

萬物方茂悅,安知有雕零。君子感其微,慟哭幾失聲。

大書法家果然不凡,由「夏至」一陰復生,已顧慮到寒冬來時萬物凋零的悲慘,這才是真正體物愛民。松雪道人趙孟頫的五世祖,是南宋孝宗的父親,屬於宋太祖的嫡系。

清朝彭孫遹有〈卜算子 夏至日〉詞一闋:

才過困人天,又把黃梅做。試捲疏簾一倚欄,小雨吹紅醋。

草草百年身,悔殺從前錯。來日還如去日長,沒箇安排處。

而西漢劉向(前七七──前六)《說苑.尊賢》一段用「夏至」做論述的話,滿有意思的:「齊用蘇秦,秦用趙高,而天下知其亡也。非其人而欲有功,譬其若夏至之日,而欲夜之長也。」

說到夏至,還有一位人物不能不提。南朝陶弘景(四五六丙申──五三六)就是生於夏至!陶弘景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諡號「貞白」,生辰在宋孝建三年丙申歲夏至日,卒年八十一。他精通醫學、文學、書法,兼修佛、道,是道教「上清派」的代表人物,著有《本草經集注》、《陶隱居集》、《真誥》等書。他是唯一在文獻被提到生於夏至的人物。

且用劉更生寓意試成四句,〈夏至即事〉:

夏至陰陽漸轉顛,圜丘方澤隨地天。夜長日短茫然變,成敗興亡各自憐!

◆本文摘錄自黃啟方《你不懂其實很有哏的節氣:從小寒到冬至,古典詩詞中的時間美學》​(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更多精彩內容詳見實體書與電子書。

加入 @setn 好友 #怎能不讀書

【SETN12小時新聞現場 #直播中LIVE】每周一至周五早上10:00至晚間22:00
大數據推薦
【立院大現場直播中LIVE】花蓮強震!藍黨團推150億元重建條例 遭綠委嗆已有方案給250億元助救災
熱銷商品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