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0:00

不是長輩才失智!「年輕型」去年1.8萬人就醫 初期變化難察覺

評論

這篇文章提到了失智症的盛行率及趨勢,其中包含了年輕型失智症的比例微幅上升的現象。除了基因遺傳,車禍腦傷、中風、前顳葉退化等都是可能的原因,初期症狀可能很難察覺,容易錯過治療期。另外,透過動動手腳與心情好的跳舞也能預防失智症。文章最後也提到了提早偵測與治療對於年輕型失智症的重要性。透過這篇文章,讓我們意識到失智症不只是老人病,年輕人也需要注意預防與偵測早期症狀。

這篇文章提到了失智症的盛行率及趨勢,其中包含了年輕型失智症的比例微幅上升的現象。除了基因遺傳,車禍腦傷、中風、前顳葉退化等都是可能的原因,初期症狀可能很難察覺,容易錯過治療期。另外,透過動動手腳與心情好的跳舞也能預防失智症。文章最後也提到了提早偵測與治療對於年輕型失智症的重要性。透過這篇文章,讓我們意識到失智症不只是老人病,年輕人也需要注意預防與偵測早期症狀。

問答

Q1: 根據健保署統計,去年失智症就醫人口中有多少人是「不到65歲」的族群? A: 1.8萬人。 Q2: 除了基因遺傳,什麼因素也可以造成年輕型失智症? A: 車禍腦傷、中風或前顳葉退化等因素。 Q3: 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陳筠靜的說法,年輕型失智症可能需要多少年的時間才會被確定診斷? A: 2到3年。

Q1: 根據健保署統計,去年失智症就醫人口中有多少人是「不到65歲」的族群? A: 1.8萬人。 Q2: 除了基因遺傳,什麼因素也可以造成年輕型失智症? A: 車禍腦傷、中風或前顳葉退化等因素。 Q3: 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陳筠靜的說法,年輕型失智症可能需要多少年的時間才會被確定診斷? A: 2到3年。

記者曾佳萱、林敬庭/台北報導

年輕也可能會失智!根據健保署統計,去年失智症就醫人口中有1.8萬人是「不到65歲」的族群,比例微幅上升,第一線醫師也觀察,現在年輕型失智患者大概佔門診量的1成左右,除了基因遺傳之外,像是車禍腦傷、中風或是前顳葉退化等都可以造成,初期或許只是個性、語言能力出現變化,不好察覺容易錯過治療期。

失智症不再是長輩專屬,最新統計顯示年輕型失智患者比例微幅上升

▲失智症不再是長輩專屬,最新統計顯示年輕型失智患者比例微幅上升。

照服員:「屁股要跟著動喔。」

跟著音樂節拍動動手腳、筋骨,心情好還能預防失智,但別以為這是「長輩專屬」。

健保署分析,去年失智症就醫人口多達23.9萬人,其中1.8萬是「年輕型」,還不到65歲,臨床觀察也發現比例微幅增加。

雙和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胡朝榮:「可能對這個議題也比較熟悉了,所以比較願意來就診,(年輕型)大概有1成左右,就是5%到10%,以前可能5%吧,應該5%以下。」

但這只是看診紀錄,不代表已經確診失智,協會參考國際資料更精準分析國內失智症盛行率,估算到去年年底,全台共有31萬9千多名失智人口,其中45到64歲維持1萬多人,近幾年變化不大。

雙和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胡朝榮:「年輕型失智症(可能)是因為中風,我們講的血管性失智症,那這可能就比較落在50到60歲為主,另外有一些頭部外傷、車禍這些就更年輕一些,另外還有一些退化性的疾病,比如說額顳葉失智,(額顳葉失智)絕大部分原因不明。」

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陳筠靜:「過往有一些研究證實說,它(年輕型)可能要經過2到3年時間才會被診斷出來,(情緒起伏)反覆無常或是比較易怒等等,一些認知功能的退化,會被觀察出來的、已經被診斷的,通常我這邊談的是不可逆。」

醫師建議多運動、維持社交互動能預防失智及中年退化

▲醫師建議多運動、維持社交互動能預防失智及中年退化。

執行能力變差,語言、個性出現變化,初期不容易聯想到失智症,等確診已經來不及了。醫師建議多運動、降低心血管風險,多攝取蔬果和白肉,維持社交互動預防中年退化。

三立新聞台 加入 @setn 好友

【94要客訴】徐巧芯改口判刑辭立委!北檢將柯文哲列被告
大數據推薦
【#直播中LIVE】拍板發里長年終慰問金7.5萬 行政院最新說明
熱銷商品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