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0:00

台灣首次拍攝到「活體地震魚」!2公尺體長超震撼

評論

這篇文章報導了台灣潛水教練王承儒在深澳漁港附近海域拍攝到了活體的石川氏粗鰭魚,這是台灣首次記錄到這種深海魚的活體,並且體型達到了2公尺,比日本和韓國記錄的更大。報導指出,這隻石川氏粗鰭魚身上有2個洞,猜測可能是被達摩鯊咬傷。海科館產學交流組主任陳麗淑表示,石川氏粗鰭魚等深海魚白天出現在較淺海域機率不高,通常不會出現在如此淺的海域,難得的出現讓潛水者可以記錄到蹤跡。報導也提到,東北角海域海底生態因為保育觀念提升和流刺網減少,魚群也變多,這是好的現象。 這篇報導讓我們看到了台灣海域深海魚的豐富多樣性,也提醒我們需要更加關注保育議題,讓這些珍貴的生物有更好的環境生存。此外,這次的發現也意味著潛水者在深海裡的探索和觀察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這對於加深人們對海洋的認識和保育觀念都有著積極的影響。

這篇文章報導了台灣潛水教練王承儒在深澳漁港附近海域拍攝到了活體的石川氏粗鰭魚,這是台灣首次記錄到這種深海魚的活體,並且體型達到了2公尺,比日本和韓國記錄的更大。報導指出,這隻石川氏粗鰭魚身上有2個洞,猜測可能是被達摩鯊咬傷。海科館產學交流組主任陳麗淑表示,石川氏粗鰭魚等深海魚白天出現在較淺海域機率不高,通常不會出現在如此淺的海域,難得的出現讓潛水者可以記錄到蹤跡。報導也提到,東北角海域海底生態因為保育觀念提升和流刺網減少,魚群也變多,這是好的現象。 這篇報導讓我們看到了台灣海域深海魚的豐富多樣性,也提醒我們需要更加關注保育議題,讓這些珍貴的生物有更好的環境生存。此外,這次的發現也意味著潛水者在深海裡的探索和觀察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這對於加深人們對海洋的認識和保育觀念都有著積極的影響。

問答

Q1:王承儒在哪個海域拍攝到地震魚? A:深澳漁港附近海域。 Q2:此次拍攝到的地震魚體長為多少? A:約2公尺。 Q3:石川氏粗鰭魚通常出現在哪個深度的海域? A:約200公尺至1200公尺深海底。

Q1:王承儒在哪個海域拍攝到地震魚? A:深澳漁港附近海域。 Q2:此次拍攝到的地震魚體長為多少? A:約2公尺。 Q3:石川氏粗鰭魚通常出現在哪個深度的海域? A:約200公尺至1200公尺深海底。

潛水教練王承儒6月間在深澳漁港附近海域拍攝到俗稱地震魚的「石川氏粗鰭魚」。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說,這是台灣首次拍到活體地震魚,比日本和韓國記錄的更大,體長達2公尺。

王承儒等人潛水時拍到活體地震魚。(圖/海之星潛水 東北角海王子-汪汪授權提供)

▲王承儒等人潛水時拍到活體地震魚。(圖/海之星潛水 東北角海王子-汪汪授權提供)

王承儒向媒體表示,當時他們潛水看完沉船後,由深往淺灘方向移動,因為他視力不錯,遠遠就看到1隻大魚,一開始以為是白帶魚,因為之前有看過地震魚圖片,慢慢靠近才發現「牠是好大1隻地震魚」。

「大家都很開心,從來沒在水底下看過活生生的地震魚」,王承儒說,牠就在離岸邊約10公尺,目測體長2公尺以上,他們在旁停留約10分鐘,牠的身上有2個洞,可能是被鯊魚咬受傷,感覺奄奄一息。

汪承儒說,東北角海域海底生態一直都很豐富,因為保育觀念提升和流刺網減少,魚群也變多,他潛水10幾年,發現海底生態越來越好。

海科館產學交流組主任陳麗淑今天向中央社記者表示,石川氏粗鰭魚生活在約200公尺至1200公尺深海底,通常出現在日本、韓國和台灣海域,日本和韓國曾有拍到活體,體長約1公尺,這隻是台灣首次記錄到活體,且體型更大,約2公尺。

陳麗淑表示,這隻石川氏粗鰭魚身上有2個洞,猜測可能是被達摩鯊咬,海豚和鯨魚等也時常會被達摩鯊攻擊,通常魚類碰到達摩鯊就會「倒楣」被咬。

陳麗淑說,石川氏粗鰭魚等深海魚白天出現在較淺海域機率不高,會出現在較淺海域可能是為了覓食,但通常不會出現在如此淺的海域,讓潛水者可以記錄到蹤跡。

陳麗淑表示,以往發現都是死亡後被沖上岸,或是被漁民捕獲時已死亡,海科館也有典藏3隻標本。

中央社 加入 @setn 好友

【SETN12小時新聞現場 #直播中LIVE】每周一至周五早上10:00至晚間22:00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