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0:00

遠見雜誌/在皮衣老黃、蘇媽之後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文/李建興/遠見雜誌

破表的飆溫、暴戾的陣雨,讓入暑後的台灣顯得猝不及防、浮動焦燥,但真正讓今夏全島熱火朝天、心旌搖曳的,更是幾道來襲的旋風。

首先,5月底,人稱皮衣老黃的輝達執行長黃仁勳風雲般地抵台,以氣吞山河之姿,掀起一股Jensen Huang熱潮。不到兩個月,和老黃有遠親關係,外號蘇媽的超微執行長蘇姿丰,也以不讓鬚眉的態勢,同樣磅礡來台,為整個動輒籠罩在40度高溫的島嶼,再添沸騰。

其實,這起夏季旋風,真正令世人細思極恐的則是,原來全球十大IC設計廠,除了四家台商外,另有三家美商分別由黃仁勳、蘇姿丰以及賽靈思(現已被AMD併購)的彭文迪等三位台籍CEO掌舵。

一時間,台灣到底還埋藏多少人才奇蹟?這些民間高手到底如何養成?成了全球最想揭開的神祕魔匣。

確實,台灣的人才,為台灣締造了經濟奇蹟、奠定了護國神山,但更有許多養成脈絡,值得你我推敲。

在皮衣老黃、蘇媽之後(圖/遠見雜誌提供)

▲在皮衣老黃、蘇媽之後(圖/遠見雜誌提供)

1970年代,以農業、勞力密集型工業製品出口維生的台灣,歷經退出聯合國、石油危機的雙重打擊。國難當頭,時任閣揆的蔣經國苦思產業轉型良方,1974年2月7日,由經濟部長孫運璿等七人齊聚台北南陽街的「小欣欣豆漿店」進行早餐會,達成開發積體電路(IC)技術的共識,而一切由預算1000萬美元的工研院為起頭……

於是,一頓400元的早餐,在當時人均GDP才400美元的台灣,以4億元的超額投資,開啟4兆產值的IC業。

然而,成事的主因,除了獨具的產業慧眼,更年當時「十步芳草」的人才策略。

唐朝初年,極度看重人才的唐太宗,吩咐右僕射封德彝推薦人才,封卻使命未達,於是太宗訓斥:「十步之內,必有芳草,關鍵看你能否挖掘、培育他們。」而當年有著唐太宗智慧的孫運璿,就開始一面從矽谷挖人,於是挖回了張忠謀等人,另一則分批派人到RCA學藝,後來則培育出了曹興誠、蔡明介……等人。

而在人礦原材備齊後,台灣開啟了傲視全球的科技發達之路,過程中,並非波瀾不驚,也曾歷經韓國在記憶體及面板的滅台計畫,也曾對「代工主軸」路徑,有過價值懷疑,但近半世紀以來有系統的理工人才養成下,台灣人最終以聚落群架相挺性格,以技術發展不違誠信的商譽,而成功逆轉輸了20年的台韓之爭。

優秀人礦恐崩塌,科技人才缺口為台灣隱憂

只能說,台灣的成功在人才,誠如蘇姿丰從小到大的「蘇媽養成記」所奉行的培養「奔向困難」「解決問題」能力,讓台灣在動蕩的年代,建立起泰山般的基底。但,令人擔心的,原本出產人礦的台灣,開始出現崩塌前的裂痕。據調查,去年半導體人力缺口平均每月達到3.5萬人,創下七年以來最高紀錄,在半導體需求倍增的年代,急速流瀉的的人才庫,已為台灣埋下癌細胞。

本期封面,在蘇姿丰的指名下,我們取得了雜誌媒體的獨家專訪權,儘管出刊時女王已返美,但其留下的思惟、態度、專業與前瞻,風範並未遠去。而藉由報導,我們再度盤點,即將風生水起的AI生態圈,也順而梳理出台灣該備齊的產業態度,尤其是人才底蘊。

只能說,每個產業典範的轉移,都是重回競爭起跑點的開始,在一切歸零時,台灣沒有贏的把握,更沒有輸的本錢。50年前最無助時,7位巨頭、19位菜鳥工程師,劃出了半導體這道圓弧光芒,然而在Morris Chang(張忠謀)、皮衣老黃、蘇媽之後,台灣是否有再起風雲的人才,值得關注。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9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https://www.gvm.com.tw/

加入 @setn 好友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