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鄭羽芳/綜合報導
新聞摘要
本月18日,台灣進入非核家園,核能議題再度搬上檯面討論,在國際上,歐洲反核的風向也正在悄悄改變,一向反核的德國立場大轉彎,本月因為防禦與能源問題,放棄了長期反核的立場。在俄烏戰爭之下,面對俄羅斯在能源以及軍事武力的威脅,「是否發展核能、核武自保」成為歐洲領導人不得不面對的課題。世界正在進入一個新的核子時代,大國核子競爭再次出現,加上美國不再可靠,稍一不慎都可能引發核武戰爭。專家指出,2020至2030將會是中美競爭最激烈的時期,並存在開戰風險。

▲梅爾茨曾批評前任總理蕭茲(Olaf Scholz)在國內面臨高昂能源價格之際,關閉德國最後三座核電廠。(圖/翻攝自Olaf Scholz臉書、Friedrich Merz X平台)
德國綠黨在2000年執政時確立廢核政策,舉國皆認知核電是具有高風險的科技。2023 年,德國正式關閉境內最後三座核電廠。然而,在俄烏戰爭衝擊下,能源價格高漲,也見識到俄羅斯的威脅,部分國家重新將核能納入國家未來發展方向。根據《經濟學人》19日報導,德國放棄了長期以來對核能的反對立場,積極尋求讓德國加入法國核防禦體系,以遏制俄羅斯的入侵。《彭博社》18日分析,世界正在進入一個新的核子時代,大國核子競爭再次出現、《核武禁擴條約》(Treaty on the Non-Proliferation of Nuclear Weapons)正在崩解,加上美國不再可靠,稍一不慎都可能引發核武戰爭。
被俄羅斯嚇到 德國反核立場大轉彎
對於「綠色」能源的定義,法國與德國長期以來立場不同。相較於法國約70%的電力來自核能,德國在2024年利用再生能源供電量,已達到該國60%以上的電力消耗。德國過去一直反對巴黎將核能標記為「綠色」能源,然而《經濟學人》19日報導,德國態度大轉彎,放棄長期以來的反核立場,同意歐盟立法中須修正關於核電的「偏見」條文,而這麼大的轉變,「對抗俄羅斯威脅」是主因之一。
報導指,這是保守派總理梅爾茨(Friedrich Merz)領導的新政府首次向法國示好,也顯示梅爾茨積極尋求讓德國加入法國核防禦體係,以遏制俄羅斯的入侵。 一名德國官員向《經濟學人》表示,「我們現在終於願意與法國就歐洲核威脅的問題進行對話。遲做總比不做好。」
進行經濟政策研究的歐洲智庫布魯蓋爾(Bruegel)高級研究員姆沃爾夫(Guntram Wolff)分析:「從政治上講,梅爾茨也在考慮核保護傘的問題。」
除了防禦考量,德國反核立場的轉向也反映歐盟內部面臨的能源問題。梅爾茨曾批評前任總理蕭茲(Olaf Scholz)在國內面臨高昂能源價格之際,關閉德國最後三座核電廠。自莫斯科發動烏克蘭戰爭以來,天然氣價格創下歷史新高,也促此法德兩國在能源問題上達成新協議,綜合關於核威懾的考量後,決定往核能靠攏。
舊條約即將失效,擁核武大國三方比拚
2009年,時任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宣布,美國致力於建立一個無核世界。如今,這一目標顯得遙不可及,美俄之間的條約:《反彈道飛彈條約》(Anti-Ballistic Missile Treaty)、《中程核武條約》(Intermediate-Range Nuclear Forces Treaty)、《開放天空協議》(Open Sky)都因談判無共識而破局。
此外,美俄之間僅存的關鍵協議《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Strategic Arms Reduction Treaty)也將於明年到期。一些戰略家認為,美俄間的協議甚至已經沒有任何意義,原因在於條約僅限於美俄之間,並未包含其他擁核大國,即便條約能規範美俄核武發展進程,也無法限制中國研發核武的野心。
根據《彭博社》的資料,中國的核子庫存將從2020年的約200枚核彈頭增加到2030年代初的1000多枚。習近平可能利用核武庫做為盾牌,阻止美國干預西太平洋危機,使中國有更大威力能影響台灣等地。
另一方面,俄烏戰爭讓核武脅迫再次成為國際關注焦點,美國與歐盟躑躅該如何介入戰爭,正是擔心與持有核武的俄羅斯爆發衝突。核武競爭呈現三極化,當擁有核武的大國爭奪國際主導權,三方動態將使得局勢愈發不穩定。

▲大國競逐的局面下,核武實力成為國家自保與拓展領域的巨大籌碼。當擁有核武的大國爭奪國際主導權,三方動態將使得局勢愈發不穩定。(組合圖/翻攝自臉書、新華社)
美國不再可靠 成為全球核安焦慮根源
大國競逐的局面下,核武實力成為國家自保與拓展領域的巨大籌碼。烏克蘭是少數幾個自願放棄發展核武的國家之一,普丁入侵烏克蘭被許多國家視為一個可怕的先例,擁有核武的侵略者可以任意入侵他們的鄰國,並阻止美國及其盟友前來援助。
在川普執政之下,「美國是否會幫助陷入困境的朋友」也成為全球核安焦慮的根源。川普曾表示,美國的盟友應該製造核武器,以便保護自己。許多盟國認為,美國正逐漸脫離共同防禦體系。
如果美國削弱其在歐亞大陸邊緣的防禦,俄羅斯或中國侵略的成本將會下降。隨著歐洲和東亞各國地緣政治衝突升溫,核不擴散秩序可能很快就會面臨崩解。

▲ 截至2024年1月全球核武器庫存。(圖/翻攝自《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 2024年年鑑》)
身處後美國核子秩序時代的下一步
俄烏戰爭、印巴衝突,面對地緣政治的緊張局勢,以及美國不再可靠的恐懼,核武成為大家用來自保的工具,然而,稍一不慎卻可能會實現末日預言。本月18日,位於在斷層上方的核三廠走向停役,台灣正式邁入非核家園,推動能源轉型,居民不再需承受核安危險憂慮,或是核廢處理課題。
《危險地帶:即將到來的中美衝突》(Danger Zone:The Coming Conflict With China)合著作者貝克利 (Michael Beckley)所說,2020至2030將會是中美競爭最激烈的時期,並存在開戰風險;後美國核子秩序可能比我們目前想像的還要嚴峻,我們根本沒有經驗,來想像一個核武充足、美國領導地位逐漸減弱的世界,會長成什麼樣子。
掌握全球脈動、深入觀點分析,訂閱一鍵看世界SET Glob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