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蒲世芸/綜合報導
新聞摘要
5月22日,德國坦克駛入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街頭不見抗議,反而充滿歡迎氛圍。公車標語寫著「北約兄弟情」,就連納粹曾占領此地的歷史也被淡化。當軍樂隊奏起《普魯士的榮耀》時,雖引起部分德國官員尷尬,但在看到立陶宛政要們的笑容後,才漸漸放下心中擔憂。

▲德國總理梅爾茨提到將與立陶宛人攜手並進。(圖/翻攝自X平台 @_FriedrichMerz)
《經濟學人》4日以「德國正打造一支龐大且可怕的軍隊」(Germany is building a big scary army)為題報導德國大規模擴軍現象。報導指德國這支裝甲旅將於2027年前擴編至近5000人,成為德國自二戰後首支海外永久駐軍,象徵德國徹底告別「和平紅利」時代,展開戰略大轉向。而這場轉型也被稱為「轉捩點」,俄烏戰爭爆發後,前總理蕭茲(Olaf Scholz)宣布設立1000億歐元(約新台幣3.4兆元)國防基金,使德國躍升為全球第四大軍費國。
梅爾茨:德軍要成為「歐洲最強」
接棒的新任總理梅爾茨(Friedrich Merz)則打算更進一步。他宣布放寬財政紀律,將軍事現代化視為核心任務,並誓言要讓聯邦國防軍成為「歐洲最強傳統軍隊」。他表示,德國將支持北約新支出目標,每年投入GDP的3.5%於軍事,另加1.5%用於基礎設施,總額高達2150億歐元(約新台幣7.3兆元),預計北約高峰會後編入預算。
陸軍總司令梅茲(Alfons Mais)也疾呼:「時間是關鍵」,鼓勵國防工業加速生產,並強調若國產不及,也應靈活採購,「誰能供應就向誰買」。

▲梅爾茨致力要打造最強軍隊。(圖/翻攝自X平台 @_FriedrichMerz)
補槍、補彈、補防空
目前德國優先補強的是防空系統、彈藥儲備與遠程打擊能力。國防軍總司令布洛爾(Carsten Breuer)坦言,蕭茲時代的基金只是「填坑」,真正重建才剛起步。前國防官員朗吉(Nico Lange)也批評,德國科技雖優秀,卻苦於政治無能。
缺的不只是人,還有效率
德軍不僅缺兵,更深陷官僚泥沼。德國審計署痛批國防部「官僚主義過剩」,呼籲大刀闊斧改革。將軍梅茲也無奈表示,從簽約到交裝備,中間差距太大。業界更直言,德國軍工程序繁瑣,連坦克設計都得考慮「是否適合孕婦操作」,阻礙效率。德國工商總會官員瓦赫特(Matthias Wachter)更說得直接:「80%的解決方案現在就能用,總比五年後的100%好。」
這些難題也壓在國防部長佩斯托瑞斯(Boris Pistorius)肩上。他以果斷作風成為民調最受歡迎的政治人物之一,但綠黨議員納尼(Sara Nanni)提醒:「他雖是近年來最好的部長,卻容易淪於表面功夫。」
回歸徵兵?
面對兵源短缺,德軍距離目標的20.3萬兵力仍少10萬人。政府打算先向18歲男性發放強制問卷調查兵役意願,未來若納入女性則須修憲。雖整體社會支持恢復徵兵,但年輕族群態度保留,顯示德國社會對「軍事化」仍有一段路要走。
掌握全球脈動、深入觀點分析,訂閱一鍵看世界SET Glob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