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史上首見!俄軍士兵向機器人部隊投降 AI押送戰俘引爆國際法爭議

國際中心/程正邦報導

烏克蘭地面機器人部隊攻擊俄軍陣地。(圖/烏克蘭第三突擊旅)

▲烏克蘭地面機器人部隊攻擊俄軍陣地。(圖/烏克蘭第三突擊旅)

烏俄戰爭進入高科技作戰新階段。烏克蘭軍方宣稱,在近日一場由全自動武器執行的行動中,俄軍士兵首次在無人參與的攻擊下主動投降,並由多旋翼無人機押送至烏軍陣地收押,創下戰爭史上機器部隊俘虜敵軍的首次紀錄。據《基輔獨立報》(The Kyiv Independent)與西班牙《阿貝賽報》(ABC)報導,這起事件已引發國際軍事與法律界廣泛關注。

烏克蘭地面機器人部隊俘虜俄軍士兵。(圖/翻攝X@ab3army)

▲烏克蘭地面機器人部隊俘虜俄軍士兵。(圖/翻攝X@ab3army)

根據烏克蘭第3獨立突擊旅7月9日在Telegram發布的戰報內容,該旅在哈爾科夫地區發動一場由地面自殺式無人載具與空中FPV無人機(第一人稱視角無人機)執行的作戰行動。這些機器部隊摧毀了俄軍多個防禦據點,逐步逼近殘存的庇護所。

《基輔郵報》(Kyiv Post)引述軍方表示,當其中一台地面機器靠近一處半坍塌掩體時,俄軍為躲避即將引爆的炸藥選擇投降,且全程無任何烏軍士兵靠近。投降的俄軍士兵之後由多旋翼無人機「押送」至烏軍控制區,完成收押程序。

據《歐洲真理報》(Euromaidan Press)報導,該據點此前曾成功抵禦兩次由烏克蘭人類部隊發動的攻擊,但在面對無人系統協同進攻時迅速潰敗。烏軍藉此控制了該區域的重要據點與補給線,顯示AI與無人裝備已在戰場上具備戰略突破力。

第3獨立突擊旅強調,這次行動為「全機器化戰鬥模式」的實例,標誌著戰場上的角色分配與風險結構出現根本改變。

烏克蘭第三突擊旅說明如何運用地面機器人部隊攻擊俄軍。(圖/翻攝X@ab3army)

▲烏克蘭第三突擊旅說明如何運用地面機器人部隊攻擊俄軍。(圖/翻攝X@ab3army)

此次事件同時也揭露國際法的漏洞。根據《阿貝賽報》分析,《日內瓦公約》目前對「被自主系統俘虜的戰俘」並無明文規範,導致此類行動面臨法律與倫理爭議。美國與以色列的軍事法學家已著手分析此案例,研議是否應將自主系統納入武裝衝突法律框架。

早在2023年,烏克蘭國防部便推動「Brave1」計畫,整合逾160家本土科技企業發展無人地面與空中載具。據《澎湃新聞》2024年11月報導,這些設備涵蓋戰場物資運輸、自動射擊平台與醫療撤離功能,為前線減少人員風險提供強大助力。

《華盛頓郵報》也指出,烏克蘭第67機械化旅軍官奧斯塔普·弗萊恩特曾表示:「現代戰爭已非人對人的肉搏,而是遠程干擾與打擊的科技對決。操作員僅需做出『是否開火』的決策,實際戰鬥由機器執行。」

烏克蘭地面機器人部隊到俄軍藏匿的地點後自動引爆。(圖/翻攝X@ab3army)

▲烏克蘭地面機器人部隊到俄軍藏匿的地點後自動引爆。(圖/翻攝X@ab3army)

根據《紅星新聞》本月2日報導,烏克蘭多家公司已將美製M2勃朗寧重機槍整合至AI地面戰鬥機器人,包括FRDM集團的D-21-12與DevDroid公司的Droid TW 12.7型。這些遙控機器平台不僅能進行監視、掃蕩,也能承載榴彈、炸藥發動攻擊。

FRDM產品經理伊霍爾·庫拉凱維奇接受《今日烏克蘭》訪問時指出,選用M2是因為其彈藥供應穩定、操作穩定性佳、適合各式載具整合。

俄軍首次在無人化攻勢下投降的歷史性事件,已成為機器與AI重塑戰爭面貌的標誌。隨著技術演進,傳統士兵的角色將更趨後勤與遠端決策,戰場將由算法、鏡頭與鋼鐵驅動的新一代機器人接管。

正如《基輔獨立報》所言,這場「機器俘虜人類」的軍事革命,才正要揭開序幕。

#俄烏開戰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