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聲量看政治
【罷免失敗後,台灣人要保護罷團、保護覺醒藍後代,保護持續對抗威權的火種火苗】
726的大罷免結束,無論你是否站在第一線催票、在雨中奔波,或者只是默默關注,結果都已擺在眼前。但這並不意味著結束,反而是一次民間能量的壓縮與轉折。

▲首波24位國民黨立委罷免案26日投開票,結果罷免案全數遭到否決,討論不斷。(圖/翻攝自護國大遶境臉書)
也許,很多人會覺得氣餒、失望、甚至開始自我懷疑「我們這樣衝,是不是白費了?」
但真的是白費嗎?我們看到罷免志工這些日子以來頂著日曬雨淋、狂風暴雨,那些畫面早已超越數字本身。他們告訴我們,這片土地仍有許多人願意不計代價,只問正義。這是台灣社會最珍貴的火種。
真正的課題,不是一次罷免的成敗,而是「下一次,我們能不能撐得更久、走得更遠?」這次我們的聲音沒有轉化成制度壓力,但這絕對不是結束,一如我昨天說的,才開始而已。
【藍白將清算?罷團組織必須更有智慧】
罷免失敗後,一件事幾乎可以確定:藍白聯手,勢必會對這次出頭的志工們展開「秋後算帳」。
方式不會太粗暴,反而可能很溫柔,很制度化。透過查帳審計、行政刁難、社會輿論操作,一點一滴地削弱志工團隊的生存空間。
但我們不是沒經歷過這種時代。從戒嚴時代開始,台灣人活下來的秘訣從來都不是硬碰硬,而是組織力、備援、社會信任。
罷免團體未來不能只靠理念過日子,要開始盤點自己有多少生存資源,有多少能分散風險的盟友,有多少年輕世代願意投入。
我們也得學會「智慧韌性」,有些人要繼續在前線衝,有些人得退到制度內部、學術領域、甚至文化圈,扮演戰略迴旋的角色。我們不能讓罷團成為孤島,否則藍白的清算只要一波,就足以致命。
【罷免不是結束,是民主戰線的實驗場】
很多人會問,既然罷免沒成功,罷團還要繼續嗎?答案是肯定的。
因為罷團早就不是單一罷免案的「志工團」,它是一種民主文化的展演,一種「公民行動的學習平台」。罷團的價值,不在於成敗,而在於它成功召喚了一批願意投入公共事務的新生代。
現在最重要的,是讓這些人留下來、穩下來。持續的罷免戰線未必是重點,重點是這些人是否願意成為下一波監票員、社區議題倡議者、文化評論寫作者?我們要給他們舞台、訓練、成長的路線,而不是讓他們因為罷免失敗就各自離去。
未來的罷團不必只有選舉行動,而可以成為「跨世代公民共學平台」。從造冊、文宣、社群、街講到選務監督,這些技能要變成台灣人的集體資產。這才是打長期戰的基礎,而不是一場場短期熱血。
【對抗威權,不能只靠感性更要靠制度】
現在藍白與中國聯手,最大的目標不只是擋掉罷免,也意圖讓台灣人「不再相信努力有用」。
這才是真正的威權策略,讓你冷感、麻木、自我懷疑,最後乾脆退出公共參與。要破解這種情緒操控,靠的不是更多激情,而是更穩定的組織力量。
我們需要更多「民主的技術工作者」,不管是擅長投票監督、擅長法案閱讀、擅長制度倡議的人才。要把那些看起來很硬的東西,像預算書、法條、公共建設評鑑,變成全民可以理解與監督的工具。
威權從不怕熱血,但它怕「冷靜的群眾」。越多冷靜、有組織、能分析的公民存在,威權就越難滲透。所以,開始做事吧,開班授課、寫報導、做懶人包、搞社區說明會。民主不能只靠感動,要靠制度建築。
【國民黨內的覺醒者,是下個世代的關鍵】
這次罷免過程中,有很多國民黨家庭出身的青年、二代、甚至家族內有藍營背景的人,很勇敢地站出來表態,這是「世代倫理裂縫」正在出現。很多人開始拒絕那套「中國是祖國」的說法。
這些人,是未來改變藍營結構的關鍵。不是要他們變成綠,而是要他們成為自己政治命運的主體,不再只是繼承上一代的仇恨或恐懼。我們要主動去連結、去理解他們的難處,也要給他們空間表達。
怎麼做?開放的對話空間、跨世代的論壇、青年的公民訓練營,甚至音樂、影像、Podcast、短影音內容的共同創作。讓「政治可以有別種說法」,讓從藍營家族出走的年輕人,不再孤單,而是有舞台、有社群、有未來。
【這場仗是一場集體的靈魂洗禮】
罷免的失敗不是一個句點,它是一面鏡子。它讓我們照見自己的焦躁、脆弱,也照見我們的堅持與愛。台灣人會在這裡停下來嗎?不會。因為這塊土地的歷史從來就不是贏者全拿,而是輸了再站起來,反覆百次都不放棄。
接下來我們會面對更困難的局勢,藍白政權會更囂張,中國統戰會更猖狂,經濟會繼續波動,社會會更撕裂。
但同時,我們也擁有了新的集體經驗。曾經有人願意冒雨發傳單、曾經有罷團願意衝刺到底、曾經有青年開始說出自己對這片土地的認同。
所以,請記得,要提醒自己,我們其實還沒準備好。下次,我們要更完整、更扎實、更團結。不為報仇,只為不再讓正義再次被淹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