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目錄:
健康中心/楊惟甯報導

▲黃麴毒素可能損害精子品質、降低生殖能力。(示意圖/unsplash)
近期新竹知名「福源花生醬」被驗出黃麴毒素超標,讓民眾開始關注黃麴毒素對身體的危害。營養功能醫學醫師劉博仁指出,黃麴毒素是大名鼎鼎的「一級致癌物」,並非只會攻擊肝臟,還可能抑制免疫系統、影響胎兒發育,更可能損害精子品質、降低生殖能力。
黃麴毒素是什麼?毒性堪比「看不見的毒藥」
黃麴毒素(Aflatoxins)是由黃麴黴菌與寄生麴黴等黴菌,在高溫潮濕環境下產生的天然毒素,是目前已知毒性最強的黴菌毒素之一。世界衛生組織將其列為第一類致癌物。
黃麴毒素家族包含AFB1、AFB2、AFG1、AFG2等,其中AFB1的毒性最強、最常見;AFM1則是動物攝入AFB1後,經肝臟代謝產生的代謝物,常出現在牛奶與乳製品中。

▲長期攝取黃麴毒素恐導致肝癌。(示意圖/AI生成)
為什麼黃麴毒素會傷害健康?不只致癌,還可能讓人生不出來
劉博仁強調,黃麴毒素對人體最大的威脅在於它會破壞DNA、引發基因突變,長期攝取容易導致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若本身帶有B型肝炎病毒,致癌風險將倍增。
但黃麴毒素的殺傷力不止於肝臟,它也會攻擊免疫系統,使人容易疲倦、感染、過敏體質加重;對孕婦與胎兒來說,更可能影響神經發育、增加畸形風險。動物實驗也證實,黃麴毒素會降低精子品質、影響生殖功能,等同於讓人「不只傷肝,連傳宗接代的能力也受到威脅」。
哪些食物可能藏有黃麴毒素?
根據劉博仁說法,若食品製程不良或保存不當,以下食物皆有黃麴毒素污染風險:
•花生、玉米、米、豆類、堅果類(如杏仁、開心果)
•乾燥香料:如辣椒粉、咖哩粉、八角、花椒
•加工發酵豆製品:如豆鼓、腐乳、豆乾等
•乳製品:乳牛若食用含AFB1飼料,其乳汁中可能含有AFM1

▲黃麴毒素無色無味,即使高溫烹煮也難以完全破壞。(圖/資料照)
高溫也殺不死!防黃麴毒素5大守則
可怕的是,黃麴毒素「無色、無味、無法察覺」,即使高溫烹煮也難以完全破壞。劉博仁提醒,日常生活中可採取以下五大守則來降低風險:
一、堅果、花生買小包裝,開封後冷藏、不囤積
二、不食用發霉、變色或有異味的穀物與乾貨
三、優先選擇具「檢驗合格標章」的食品
四、熟食如腐乳、豆乾應避免吃陳年貨
五、自製發酵食品要注意清潔、低溫與保存時間
劉博仁提醒,曾有患者在營養代謝檢測中發現尿液中的AFM1數值過高,代表長期暴露於黃麴毒素中卻渾然不覺。因此,他呼籲民眾從現在起檢視冰箱與食品保存習慣,別讓這種「看不到的毒」悄悄侵蝕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