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育道/台北報導

▲露店蘇來傳今年入選米其林「必比登推介」名單,儘管今日公休,店外頭仍有不少客人專程來訪。(圖/記者李育道攝影)
在萬華的和平西路三段,有一條靜靜藏著記憶的小巷。巷口不起眼的老屋裡,傳來油鍋翻滾與米香交織的氣味。這裡是「蘇來傳」,一間陪伴在地七十年的肉圓老店。對第三代經營者蘇成業而言,這不只是家業,更是一段從病痛低谷走回熱鍋前的生命旅程。而今年,這段旅程首次在米其林「必比登推介」名單中被看見。

▲蘇來傳創立於1946年,至今走過 70 個年頭。(圖/記者李育道攝影)

▲露店蘇來傳延續祖父母的傳統工法,每天清晨五點半起床,將純在來米磨成米漿,包入豬胛心肉、香菇、栗子與竹筍,肉圓先蒸後炸,最後淋上獨特的「黑醬」。(圖/露店蘇來傳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露店蘇來傳創立於1946年,至今走過 70 個年頭。店名中的「露店」來自日治時期的龍山商場舊稱,那時商販多為路邊攤,當地人便以此稱呼。將「露店」放進店名,是為了提醒自己「莫忘初衷」。2024 年翻新店面後,依舊延續祖父母的傳統工法:每天清晨五點半起床,將純在來米磨成米漿,包入豬胛心肉、香菇、栗子與竹筍,肉圓先蒸後炸,最後淋上甜豆瓣醬與味噌醬;愛重口味的客人還能加蒜泥或自製辣椒。這樣的米漿口感,與外面使用米粉的做法截然不同。

▲店名中的「露店」來自日治時期的龍山商場舊稱,蘇來傳則是創始人、阿公的名字,蘇成業分享阿公原為姓林的家族,是過戶給蘇家傳宗接代,因此有「蘇來傳」外號。(圖/記者李育道攝影)

▲蘇來傳的黑面醬與獨特餡料,喚醒無數遊子與海外旅客的味蕾記憶,圖中芋粿也是店內熱門品項之一。(圖/露店蘇來傳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48 歲的蘇成業,2014 年確診肺癌第三期,當時對人生與家族事業幾乎放手。直到 2022年底,看著父親白髮漸多、哥哥忙得分身乏術,客源卻留不住,他決定回家接手,並搬回古厝生活。他對家人說「這是我們最後一次機會。」搬離熱鬧市區後,每位上門的客人都是專程而來,品質更不能打折。

▲蘇成業自認有強迫症,回來接手後,將鍋爐改成電磁爐,確保每顆肉圓受熱均勻、品質穩定。(圖/記者李育道攝影)
回來後,他用有點「強迫症」的性格,把製作流程公式化,甚至將鍋爐改成電磁爐,確保每顆肉圓受熱均勻,維持穩定品質。雖然全店僅靠父母、哥哥和夫妻兩人共五人製作,數量有限,但他寧可每天賣完就收,也不為追產量而犧牲味道。

▲蘇成業2014年確診肺癌第三期,當時陷入低谷,放手家族事業,直到2022年才回來接手,他感慨表示「我過去一直覺得就是大家在打工領薪水,直到2022年回來認真做,才覺得這是一份家族事業」。(圖/記者李育道攝影)
「我們的努力終於被看見了。」談到入選必比登,蘇成業笑中帶著感慨。多年來,蘇來傳的黑面醬與獨特餡料,喚醒無數遊子與海外旅客的味蕾記憶,有人吃到一半才恍然發現,這正是兒時的味道,只是店址多次遷移,直到此刻才重逢。

▲談到入選必比登,蘇成業笑中帶著感慨「我們的努力終於被看見了。」(圖/記者李育道攝影)
對蘇成業來說,經營店面不只是守住一份手藝,更牽動著家庭的重量。他有兩個兒子,一個即將升上國三,另一個念小二。雖然孩子們不用下來店裡幫忙,但假日時,總是只能在樓上等著忙碌的父母下班。「很多客人都是攜家帶眷來吃,我卻讓自己的孩子在樓上等我,心裡很掙扎。」他不想讓孩子的童年就此消失,因此決定讓店面周休二日,為的是能抽出時間帶孩子走走,補回那些缺失的家庭時光。

▲蘇成業不想讓孩子的童年就此消失,因此決定讓店面周休二日,為的是能抽出時間帶孩子走走,補回那些缺失的家庭時光。(圖/記者李育道攝影)
在不少小吃店講求翻桌率的時代,他依然堅持不強迫併桌:「就算是一個人來,也應該享有餐廳級的待遇。」這份對客人的尊重、對家人的在乎,以及對味道的堅持,正是讓蘇來傳走過七十年、依然飄香的原因。

▲露店蘇來傳11點營業,每天限量手工製作,賣完就沒有了。(圖/記者李育道攝影)

▲露店蘇來傳在萬華巷弄內,店面使蘇家古厝。(圖/記者李育道攝影)

▲露店蘇來傳堅持不漲價。(圖/記者李育道攝影)

▲露店蘇來傳菜單。(圖/記者李育道攝影)

▲店內角落留著以前的桌子,還有蘇成業兒時玩的唐老鴨電話。(圖/記者李育道攝影)

▲蘇成業說這是母親當年嫁來蘇家的嫁妝。(圖/記者李育道攝影)

▲阿公留下來的鋤頭、打氣瓶以及阿嬤當年使用的曬衣架。(圖/記者李育道攝影)

▲採訪期間,蘇成業接了至少10通電話,生意相當好。(圖/記者李育道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