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記者鍾志鵬 / 台北報導
抗通膨!股神巴菲特曝光「第三種公司治理法」選潛力股,獲利賺錢鈔票數不完。(圖/翻攝自IG @officialwarrenbuffett)在波克夏股東會上,投資人問巴菲特:「萬一你出意外,公司怎麼辦?」他幽默回應:「更可怕的是──如果我沒出意外呢?」一句話震撼全場,點出企業長青的真相:不是依賴個人,而是依靠健全的公司治理。巴菲特直言,治理有三種型態,決定董事會能否守護股東利益,而錯誤的董事,甚至比錯誤的CEO更致命,能左右公司興衰。
「如果我沒事,反而是問題?」巴菲特的幽默背後藏著治理真理
在股東會上,投資人最常問的問題是:如果有一天巴菲特不在了,波克夏會怎麼辦?巴菲特幽默地回答:「我很慶幸大家還在問這個問題,搞不好哪天會變成:如果我沒出意外,公司怎麼辦?」這句話看似玩笑,其實透露了他對「公司治理」的深層思考。他提醒投資人,企業能否長期穩健,往往不是因為市場景氣,而是看公司治理結構是否健康。
股神巴菲特揭密:公司治理三種形態,決定企業的未來
巴菲特將公司治理分成三種形態。
第一種,沒有控股股東,董事會必須假想有一位「不在場的大股東」,並以他的長期利益為優先。但現實中,董事會常常被名氣或人脈主導,而不是專業與誠信,這使得管理層容易為所欲為。投資人若看到這種公司,必須檢查外部董事是否真正獨立、是否有能力監督經理人。
第二種,是控股股東同時是經理人,例如波克夏。這種公司高度依賴領導人,若經營者品格優秀,能帶來長期穩健;但若經營者平庸或貪婪,外部董事也無力扭轉。投資人若選擇投資這種公司,必須評估領導人的能力與誠信,因為這幾乎決定了企業的未來。
第三種,是控股股東不參與經營,例如好時食品。這種結構對股東最有利,因為外部董事的建議能被控股股東快速採納,並隨時調整經營團隊。投資人如果看到這樣的公司,往往能安心長期持有,因為管理層會隨時被檢視,避免偏離股東利益。
抗通膨!股神巴菲特曝光「第三種公司治理法」選潛力股,獲利賺錢鈔票數不完。(圖/翻攝自IG @officialwarrenbuffett)巴菲特大白話直說:錯誤的董事可能比錯誤的CEO更可怕
巴菲特話裡的意思是:投資要會看「人」與「治理結構」。因為會計數字可以被粉飾,但治理文化和管理者誠信卻騙不了人。股東若能分辨公司治理的強弱,就能避開那些看似光鮮卻內部空洞的企業,找到真正能為股東創造長期價值的標的。理解這一點,不僅能讓投資人安心持有股票,更能在時間的複利效應下,賺到真正的大錢。
巴菲特提醒股東,投資時不要只看財報和股價,更要判斷「公司治理屬於哪一種」。
第一種,要挑外部董事獨立性強的公司。
第二種,要押對「人」,相信領導者的人格與能力。
第三種,通常治理健全,適合長期持有。
抗通膨!股神巴菲特曝光「第三種公司治理法」選潛力股,獲利賺錢鈔票數不完。(圖/翻攝自IG @officialwarrenbuffett)巴菲特之所以說 「錯誤的董事可能比錯誤的CEO更可怕」,原因在於董事會才是公司治理的最後防線,若董事本身失職,整個公司將失去制衡力量。可以分5點來理解:
1. CEO可以被換掉,但董事難以撤換:
■CEO 若表現不佳,理論上董事會應該有權力將他撤換。
■董事卻通常任期穩固,尤其在大公司,董事因為名聲、地位或多元性需求被選進來,很少會被開除。
■結果是,若董事不稱職,會長期存在,對股東更危險。
2. 董事的責任是「看守股東利益」:
■巴菲特強調,董事應該想像有一位「不在場的大股東」,並為他的長期利益負責。
■如果董事本身缺乏獨立思考、怕得罪人、或與經理層過於親密,他們可能縱容管理層貪婪或無能,讓股東利益受損。
■這比CEO犯錯還嚴重,因為股東失去了唯一的「守門人」。
3.錯誤董事會放任錯誤的CEO
■董事若沒有勇氣或能力,遇到無能或貪婪的CEO時,通常選擇沉默。
■即使有少數董事不滿,也很難說服多數人採取行動。
■最後導致管理層「為所欲為」,長期損害公司價值。
4.董事選錯,比CEO選錯更難修正
■CEO可以經常評估、調整;
■董事會卻常以「地位、名望」來挑選,而非商業判斷與股東利益。
■一旦選錯董事,就像巴菲特說的:「討人喜歡但腦袋空空的董事,永遠不必擔心職位不保。」
■長期來看,這樣的錯誤會讓公司治理失靈。
5.投資人的啟示:巴菲特提醒股東:
■投資不只是看財報數字,更要看公司董事會的品質。
■若董事會組成不專業、不獨立,公司再好的業績也可能被掏空。
■相反地,若有強而獨立的董事會,能制衡CEO,公司才可能真正「以股東利益為本」。
抗通膨!股神巴菲特曝光「第三種公司治理法」選潛力股,獲利賺錢鈔票數不完。(圖/時報出版提供)本文撰寫與摘自時報出版之《巴菲特寫給股東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