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長者打新冠疫苗僅2成「原因曝」羅一鈞:秋冬備300萬劑「不再全民公費」

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盛望徽強調,感染新冠病毒絕不是小感冒,研究也指出,感染新冠的死亡風險是流感的2.22倍 。(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盛望徽強調,感染新冠病毒絕不是小感冒,研究也指出,感染新冠的死亡風險是流感的2.22倍 。(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勿讓錯誤認知成健康絆腳石。根據疾管署統計,目前國內新冠併發重症患者中多數為長者或慢性病患者,且每五人就有一人死亡。但根據最新「新冠全民認知大調查」卻發現,在新冠重症高風險群中,疫苗猶豫者比例極高。疾管署署長羅一鈞坦言,從接種率來看,國內仍約有80%長輩對新冠疫苗仍有疑慮,或覺得不方便而沒打,疾管署今年仍規畫300萬劑公費新冠疫苗,且不再全民施打,改為風險族群接種,盼民眾破除迷思,今年10月1日起積極接種「左流右新」來保護自己。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張峰義理事長分享,今年夏季新冠疫情高峰時,短短十週就造成1280人重症 ,高於十年來最嚴重的流感疫情所造成的重症人數 。然而台灣65歲以上長者新冠疫苗接種率僅20.4% ,英、美、韓等國長者接種率均為台灣的2倍以上。

為了解民眾對於新冠預防的認知,同時釐清疫苗猶豫的主要原因,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台灣感染管制學會、台灣病毒暨疫苗學會以及台灣事實查核中心今年8月共同執行「新冠全民認知大調查」,鎖定長者及40歲以上之慢性病患者等高風險族群,共完成500份有效樣本。

調查顯示,新冠疫苗的猶豫族群中,對新冠疫情的擔心程度平均為4.1分(7分為很擔心、1分為不擔心),僅不到4成民眾對疫情較為擔心,而主因是認為「確診後症狀變輕」以及「重症比例降低」。在新冠重症高風險群中,疫苗猶豫者比例介於40-60%,其對新冠疾病的輕忽及擔心施打疫苗後的潛在副作用為導致猶豫接種的原因。

調查也發現,疫苗猶豫族群中,4成對疫苗安全性沒有完全放心。在對疫苗安全性疑慮較高的民眾中,近8成(75%)是擔心接種後的副作用,且又以免疫(影響免疫系統、引發自體免疫疾病)、血管相關(心肌炎、心臟衰竭)副作用為主;此外近5成民眾擔心疫苗會導致潛在的長期後遺症,甚至有4成擔心mRNA疫苗可能會改變人體DNA,還有民眾以為打疫苗會影響慢性病控制等謠言。

對此調查,台灣病毒暨疫苗學會理事長盛望徽強調,感染新冠病毒絕不是小感冒,可能引發嚴重肺炎、多重器官衰竭甚至死亡。研究也指出,「感染新冠的死亡風險是流感的2.22倍 ,相較其他呼吸道病毒,新冠病毒感染長期預後最差。且新冠病毒會破壞全身的器官,容易出現後遺症,確診4個月後透過MRI檢測發現,70%患者至少有一個器官受損 。」

羅一鈞今出席上任疾管署長後首個記者會,他說疾管署今年仍規畫300萬劑公費新冠疫苗,改為風險族群接種。(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羅一鈞今出席上任疾管署長後首個記者會,他說疾管署今年仍規畫300萬劑公費新冠疫苗,改為風險族群接種。(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謠言傳播比病毒更快!」羅一鈞說,去年推動「左流右新」公費接種政策,雖然曾在開打初期一度讓接種率短暫翻倍,但最終長輩的接種率仍停留在20%左右,並未達到疾管署所訂定40%的目標。

羅一鈞說,今年秋冬同樣採「左流右新」,疾管署規劃約300萬劑公費新冠疫苗接種,10月1日起將提供65歲以上長者、未滿6歲幼兒及其他共九類高風險對象優先開打,疫苗種類分別為277萬劑的莫德納LP.8.1疫苗與22.5萬劑的Novavax JN.1疫苗;且11月1日起,會再進一步開放50至64歲健康成人接種,至於6至49歲族群則為自費接種。

專家呼籲,接種疫苗是預防疾病的最佳方式,高風險族群10月1日起應積極接種「左流右新」,切莫因自身對新冠疫苗存在錯誤認知而不接種。(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專家呼籲,接種疫苗是預防疾病的最佳方式,高風險族群10月1日起應積極接種「左流右新」,切莫因自身對新冠疫苗存在錯誤認知而不接種。(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隨著秋冬流感與新冠疫情的雙重威脅即將來襲,衛生福利部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召集人邱南昌、台大醫院特聘教授黃立民等專家呼籲,接種疫苗是預防疾病的最佳方式,高風險族群10月1日起應積極接種「左流右新」,切莫因自身對新冠疫苗存在錯誤認知而不接種,對疾病預防有疑慮應諮詢專業醫師或查證資訊真偽,勿讓錯誤認知成為健康絆腳石。

#新冠疫情升溫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