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0:00

項羽為何會失敗?韓信用8字點破關鍵 郭嘉僅1字直擊要害

大陸中心/唐家興報導

項羽最終在烏江自刎,留下千古嘆息。(影視示意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項羽最終在烏江自刎,留下千古嘆息。(影視示意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歷史學者指出,項羽敗亡的原因,不僅在於戰場上的勝負,更源於他失去「大勢」與「民心」。這位被譽為「西楚霸王」的楚漢爭霸主角,雖然以無雙勇武驚動古今,卻最終在烏江自刎,留下千古嘆息。《史記·項羽本紀》作者司馬遷既歌頌其英雄氣概,也惋惜其悲劇命運,而後世對項羽的評價,更是在悲劇英雄與剛愎自用之間兩極分化。

楚漢爭霸:局勢逆轉的起點

起初,楚軍兵強馬壯,漢軍卻勢單力薄。項羽勇力無雙,看似穩操勝券。然而劉邦展現超乎尋常的韌性,即便屢次敗北,仍能在韓信、彭越等人的輔助下東山再起,最終於垓下之戰徹底翻盤,迫使項羽自刎烏江,成就一段悲歌。

韓信視角:勇而無謀的致命缺陷

兵仙韓信曾評價項羽「匹夫之勇,婦人之仁」

匹夫之勇:項羽能以破釜沉舟大敗秦軍,突圍時無人可擋,武力堪稱千古無二。

婦人之仁:作為統帥卻優柔寡斷。鴻門宴放過劉邦、赦免章邯,最終養虎為患。

這種「勇過於智」的特質,讓他在戰場之外屢屢錯失先機。

韓信曾評價項羽「匹夫之勇,婦人之仁。」(圖/翻攝自微博)
韓信曾評價項羽「匹夫之勇,婦人之仁。」(圖/翻攝自微博)

用人失當:剛愎自用的結果

項羽雖帳下人才濟濟,卻多疑自用。陳平、韓信等良將轉投劉邦,連亞父範增也被冷落。反觀劉邦,出身寒微卻能知人善任,形成智勇兼備的班底,這正是漢軍逆轉的根本。

郭嘉剖析:失去大勢與民心

三國謀士郭嘉則進一步指出,項羽的失敗在於「勢」。他迷信武力,以暴政治天下:坑殺降卒、焚毀阿房宮、分封不公,結果導致諸侯離心,百姓痛苦。劉邦則以「忠厚長者」的姿態示人,入咸陽時秋毫無犯,因而廣受民心擁護。

郭嘉指出,項羽的失敗在於「勢」。(影視示意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郭嘉指出,項羽的失敗在於「勢」。(影視示意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項羽的悲劇在於,他手持一手好牌卻打得稀爛。其敗亡的根本原因,正是失去了民心這一大勢。而劉邦的成功,恰恰在於贏得了民心所向。歷史的長河奔流不息,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真理,永遠值得後人深思,更是貫穿古今的政治真理。

#我們與歷史的距離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