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別被小說騙了!正史「武聖」關羽之死比你想的還憋屈

新奇中心/程正邦報導

關羽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武將,忠義形象備受後世推崇,有「武聖」的封號。(影視圖/翻攝百度百科)
關羽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武將,忠義形象備受後世推崇,有「武聖」的封號。(影視圖/翻攝百度百科)

提及關羽,多數人腦海中浮現的是《三國演義》中那位忠義無雙、過五關斬六將的「美髯公」。然而,翻開正史《三國志》,這位被後世尊為「武聖」的名將,其結局卻是悲愴而又充滿人性的缺憾,被俘、斬首,死於臨沮,遠非小說中那般壯烈戰死沙場。他的失敗,絕非偶然,而是多重戰略、外交與性格失誤疊加的必然結果。

關羽性格剛毅傲慢,得罪不少人,下場悽慘。(影視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關羽性格剛毅傲慢,得罪不少人,下場悽慘。(影視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公元219年初,正值曹操主力軍在西線與張魯、馬超周旋之際,鎮守荊州的關羽,看準曹魏防守空虛的良機,果斷發動了北上攻打樊城(襄樊之戰)的軍事行動。

當時的關羽已年過六旬,長年的征戰使他戰功赫赫,但也養成了傲慢與剛毅的性格。《三國志》本傳記載關羽「少語言,性剛毅」,這種剛烈在身居高位後更顯得稜角分明。

孫權曾為了兒子,派使者向關羽提親,卻被關羽嘲諷拒絕:「虎女安能配犬子乎?」(影視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孫權曾為了兒子,派使者向關羽提親,卻被關羽嘲諷拒絕:「虎女安能配犬子乎?」(影視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關羽對盟友孫權的輕視達到了傲慢的程度。他多次拒絕了孫權提出的聯姻請求,甚至有傳言放言「寧與曹操,不與孫權」的狂語,這讓孫權顏面盡失,在心中埋下奪取荊州的仇恨種子。

內部關係的疏離:剛愎自用

他對部下也極為嚴苛,導致守衛江陵和公安的將領糜芳、士仁心生不滿。同時,他與駐守上庸的劉備養子劉封和將領孟達的關係也十分緊張,為日後的拒援埋下了隱患。

戰事初期,關羽成功利用秋季連綿大雨和漢水暴漲的天時地利,築壩引水,製造了震驚天下的「水淹七軍」戰績。魏將于禁的七支軍隊被淹沒,于禁投降,副將龐德被俘後遭斬首。這一勝利令曹操一度考慮遷都以避其鋒芒。

司馬懿是三國時代跟諸葛亮齊名的天才軍師,陳府極深,連曹操都提防。(影視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司馬懿是三國時代跟諸葛亮齊名的天才軍師,陳府極深,連曹操都提防。(影視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司馬懿的毒計:聯吳夾擊

正當關羽沉浸在「威震華夏」的狂喜之中時,戰局的走向卻在曹操的朝堂上被悄然改寫。面對關羽的威脅,謀士司馬懿與蔣濟提出了一個絕妙的反制計策:「孫權必然不願關羽壯大,可派人勸說孫權從後方幹擾,並承諾將江南之地封給孫權,則樊圍自解。」

曹操如獲至寶,立即派使者秘密聯絡孫權。孫權本就對荊州覬覦已久,加上關羽的傲慢與羞辱,立刻接受了曹魏的建議,準備對荊州發動致命的背刺。

呂蒙趁關羽北伐空檔,率領東吳軍隊兵不血刃佔領了江陵和公安兩座重鎮。(影視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呂蒙趁關羽北伐空檔,率領東吳軍隊兵不血刃佔領了江陵和公安兩座重鎮。(影視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孫權採納了呂蒙的「苦肉計」:呂蒙假稱生病隱退,讓年輕且名不見經傳的陸遜接替其職位,並讓陸遜寫信極盡謙卑與恭維之詞,麻痺了關羽的警覺。關羽果然放鬆了對東吳的戒備,將原駐守荊州的部分兵力調往樊城前線。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十月,真正的危機爆發。呂蒙率領東吳精銳部隊,實施了著名的「白衣渡江」策略。他讓士兵脫去盔甲,換上白色便服,偽裝成商人和漁民,乘船悄悄渡過長江,直撲荊州腹地。

由於糜芳、士仁與關羽素有嫌隙,加上東吳軍隊的突襲,兩人很快不戰而降。東吳軍隊幾乎兵不血刃地佔領了江陵和公安兩座重鎮,徹底切斷了關羽的歸路和糧道。

關羽北伐戰敗遭魏軍追擊,後路又被吳軍所斷,和兒子關平腹背受敵,十分狼狽。(影視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關羽北伐戰敗遭魏軍追擊,後路又被吳軍所斷,和兒子關平腹背受敵,十分狼狽。(影視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關羽在樊城腹背受敵,北線有曹操的援軍徐晃乘勝追擊,徐晃軍隊襲擊了關羽屯兵的四塚,關羽被迫放棄樊城,率領殘兵南撤,試圖奪回荊州。

然而,此時的荊州已是吳軍的天下。士氣低落、糧草斷絕的關羽軍隊大批逃散,最終退守到麥城(今湖北當陽附近)。關羽派廖化向劉封、孟達求援,但二人因「人心未附」或舊怨等原因,拒絕出兵。關羽徹底陷入孤立無援的絕境。

十二月,關羽決定突圍。他帶領兒子關平及十餘親信向西突圍。正史記載,他們在臨沮縣章鄉南(今湖北南漳縣)被吳將潘璋麾下的馬忠部隊設伏擒獲。

根據《三國志·吳書·吳主傳》記載,關羽在夾石被吳軍馬忠部的絆馬索所重傷,最後在章鄕被馬忠部下所擒。(影視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根據《三國志·吳書·吳主傳》記載,關羽在夾石被吳軍馬忠部的絆馬索所重傷,最後在章鄕被馬忠部下所擒。(影視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孫權一度考慮留用關羽,但有近臣勸諫:「狼子不可豢養,否則必生禍患。」最終,孫權下令在臨沮處死了關羽父子,這位「威震華夏」的一代名將,最終沒有戰死在刀光劍影的沙場,而是被俘後斬首,死得極其悲涼。他的首級隨後被送往曹操處,造成了歷史上著名的「頭枕洛陽,身臥當陽,魂歸故里(解州)」的三地葬地傳說。

孫權將關羽首級送給曹操,民間傳說曹操將其安葬於洛陽,通常認為埋葬地點為關林,關林是萬曆年間建造的祀祠場所。(圖/翻攝百度百科)
孫權將關羽首級送給曹操,民間傳說曹操將其安葬於洛陽,通常認為埋葬地點為關林,關林是萬曆年間建造的祀祠場所。(圖/翻攝百度百科)

歷史的啟示:英雄的人性與局限

正史《三國志》中的關羽,是個勇猛無敵的「萬人敵」,但也存在著明顯的戰略眼光不足和政治外交失策。關羽的悲劇,讓我們看到一個更為真實、更具人性的歷史人物:他可以締造傳奇,也會因自身的局限而走向失敗,歷史的厚重與複雜度,遠超小說的浪漫想像。

#我們與歷史的距離

🔴0926 LIVE 三立新聞直播-晚間新聞總整理
大數據推薦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