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奇中心/程正邦報導
219年關羽北伐襄樊時,呂蒙以稱病為名鬆懈關羽,誘使其將留守部隊盡數調往前線。(影視圖/翻攝自百度百科)西元219年,一場「關羽大意失荊州」的戰役,不僅改寫了三國的歷史版圖,也讓兩位傳奇人物的命運交織在一起。蜀漢名將關羽兵敗麥城後身首異處,而立下不世奇功的東吳大都督呂蒙,卻在慶功宴後離奇暴斃。這樁世紀懸案引發後世無數猜想,究竟是關羽亡魂索命的靈異復仇,還是權力鬥爭下的政治謀殺?唯有回歸史料找線索,才能還原這段撲朔迷離的歷史真相。
呂蒙多次向孫權進言:若能奪取荊州全據長江天險,東吳完全可以獨立對抗曹操,根本不必與劉備結盟。(影視圖/翻攝自百度百科)《三國演義》的戲劇化演繹:關羽顯靈,七竅流血而死?
在羅貫中的文學巨作《三國演義》中,呂蒙之死被描繪成一場驚心動魄的靈異事件。書中寫道,呂蒙在慶功宴上得意洋洋,孫權親自為他斟酒祝賀。然而,呂蒙突然將酒杯摔碎,一把抓住孫權,大聲怒罵:「碧眼小兒!紫髯鼠輩!可還認得我?」接著他推開眾人,怒氣沖沖地走向主座,高喊「我乃漢壽亭侯關雲長也!」話音未落,他便倒地不起,七竅流血而亡。
這段充滿張力的情節,生動刻畫了關羽的忠義與英靈不滅,讓讀者大呼過癮。但從歷史角度來看,這顯然是文學創作的想像,缺乏可靠的歷史依據。羅貫中藉此不僅豐富了小說的戲劇性,也滿足了民間對忠義英雄的傳奇想像,但並非真實的歷史事件。
關羽廟為中國民間重要的信仰之一。(示意圖/翻攝自百度百科)政治毒殺論:孫權的「借刀殺人」?
拋開鬼神之說,部分史學家提出了另一種陰謀論:呂蒙很可能死於孫權之手。這個說法主要基於兩個理由:
擅殺關羽,激化矛盾:孫權原本計畫活捉關羽,試圖將他納為己用,並以此作為向劉備示好的籌碼。然而,呂蒙和其部將為了邀功,擅自將關羽斬首。此舉讓蜀吳聯盟徹底破裂,為日後的夷陵之戰埋下禍根。孫權為了平息劉備的怒火,同時也為了顯示自己的權威,便可能除掉呂蒙以「謝罪」。
功高震主,權力制衡:呂蒙出身貧寒,憑藉軍功一路高升至東吳大都督,其地位與聲望甚至超越了周瑜和魯肅。在一個權力高度集中的君主體系中,「功高震主」是常有的事。孫權可能藉此機會,除掉這個日益坐大的軍事將領,以確保自身的絕對控制權。
然而,這項說法也存在明顯的漏洞。根據《三國志》的記載,呂蒙在奪取荊州後,孫權不僅親自設宴犒賞,還封他為南郡太守、孱陵侯,賞賜黃金、錢幣等巨額財富。如果孫權有心要殺他,何必如此大張旗鼓地表揚?這不僅不符合邏輯,也可能引起其他將領的不安與反彈。
呂蒙在慶功宴上突然七孔流血暴斃,民間盛傳他功高震主遭孫權毒殺。(影視圖/翻攝自百度百科)《三國志》中的鐵證:積勞成疾,英年早逝
最接近歷史真相的說法,來自權威史書《三國志》中的記載。陳壽在《三國志·呂蒙傳》中明確指出,呂蒙在偷襲荊州前,就已因長期征戰而積勞成疾。為了讓關羽放下戒備,他甚至利用這個病況,裝作舊疾復發,讓陸遜取而代之。
在成功奪取荊州後,呂蒙病情急轉直下。孫權對此極為關切,不僅將他安置在皇宮內,更重金懸賞名醫為他診治。孫權親自探望時,甚至表示「若能讓呂蒙恢復健康,千金在所不惜」。然而,儘管有最好的醫療資源與君主的關懷,呂蒙最終仍因病情惡化而逝世。他的逝世讓孫權悲痛不已,甚至為了表示哀悼而減少飲食與睡眠。
這項記載與小說和陰謀論截然不同,它呈現了呂蒙作為一名將領的真實處境:儘管智勇雙全,但長年累月的征戰與勞累,最終耗盡了他的生命,享年 42 歲。
呂蒙是東吳名將,長年馳聘沙場積勞成疾,享年42歲。(影視圖/翻攝自百度百科)也有研究指出,呂蒙因瘟疫而死。 《三國志‧吳書‧孫權傳》有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是歲大疫,盡除荊州民租稅」。也就是說,這一年荊州地區爆發了瘟疫,而作為征戰荊州的將領,呂蒙很有可能在此期間感染,並因此而死。需要注意的是,同年率兵出戰荊州的孫皎和蔣欽,也於同一年病逝了,由此可見,感染瘟疫的可能性極大。
綜觀上述三種說法,「積勞成疾/病逝」 最符合歷史邏輯,也獲得最權威的史料佐證。無論是《三國演義》中的靈異復仇,或是後世的政治陰謀論,都更多是基於文學想像或個人猜測。呂蒙的早逝,不僅是東吳的巨大損失,也為三國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增添了一抹英雄悲歌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