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中心/唐家興報導
1917年溥儀還是帝制的穿著(左);被逐出紫禁城後,沒多久已剪掉髮辮和穿上西服。(圖/翻攝自維基百科)1924年11月5日的紫禁城,在風聲緊逼的清晨裡寫下中國政權轉折的關鍵一筆。隨著馮玉祥政變推翻舊勢力、強制末代皇帝溥儀離宮,兩千年來的皇權體制正式走入歷史,象徵共和時代不再只是名義,而是不可逆的現實。
紫禁城最後的寧靜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後,雖然帝制名義上已終結,但根據《清室優待條件》,年幼的溥儀仍得以繼續居住在紫禁城中央,享受皇室禮遇。在北洋政府默許下,出現「共和國裡住著皇帝」的奇景。宮牆內外,兩種制度並存、兩種時代重疊,像是尚未醒來的舊夢。
軍閥政變翻轉命運
1924年秋,局勢急轉直下。馮玉祥原屬直系軍閥,但在直奉戰爭尾聲突然倒戈,於北京發動政變,推翻曹錕政府,掌握首都主導權。
新政象徵:廢除清室優待條件
馮玉祥為了切割舊勢力、彰顯共和新氣象,決意取消溥儀的特殊待遇。這項決定,等同向皇室體制宣告正式退場。
11月5日:軍隊包圍紫禁城的一刻
清晨時分,馮玉祥親自下令軍隊封鎖紫禁城。鹿鍾麟依大總統黃郛的命令,攜《修正清室優待條件》宣言入宮,並與李石曾、張璧率軍強勢進駐。溥儀被要求限期兩天內離開,還需簽下取消皇帝尊號的聲明書。若拒絕,馮玉祥甚至揚言「燒毀紫禁城」。
年僅19歲的倉皇出宮
面對威脅,溥儀只能忍痛妥協,為了保住祖先留下的文化象徵而屈服。這位十九歲的末代帝王,在幾乎沒有準備的情況下匆忙離宮,暫住父親載灃的醇親王府,之後在日本人安排下移往天津的張園與靜園。
皇權終章:歷史翻頁的真正開始
溥儀的出宮象徵帝制體系的徹底瓦解,也讓中國名實相符地成為共和國。馮玉祥的舉動,被視為反封建、反帝制的一大步,受到部分知識分子稱許;但也有聲音指出,他以革新之名行奪權之實,政變色彩濃厚。
命運再度反轉:溥儀的「第二次即位」
離開紫禁城後,溥儀雖失去皇室尊嚴與權勢,卻在日本扶植下於滿洲國重登王座,成為國際局勢下的政治傀儡,人生軌跡再度急轉。
溥儀在日本扶植下於滿洲國重登王座。(圖/翻攝自維基百科)從宮牆倒塌,看見時代的裂開
這場驅逐事件,既是清王朝真正的落幕,也照映出軍閥割據年代的動盪與矛盾。兩千年皇權制度在紫禁城門口被迫終止,而中國邁向共和與現代化的旅程,從這一天起不再只是理念,而是被迫啟動的歷史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