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大熱門!「糖分子之父」翁啟惠從大同電鍋啟發得獎靈感

財經中心/師瑞德報導

他用一口大同電鍋煮出改寫醫學史的化學革命。翁啟惠,從被笑「沒前途」的糖分子研究起步,開創全球首創「一鍋式合成法」,讓糖能被精準複製、應用於癌症疫苗與新藥開發。如今,他是2025年諾貝爾化學獎最熱門候選人,也讓世界重新看見「台灣化學」。(圖/翻攝自Nobel Peace Center 網站)
他用一口大同電鍋煮出改寫醫學史的化學革命。翁啟惠,從被笑「沒前途」的糖分子研究起步,開創全球首創「一鍋式合成法」,讓糖能被精準複製、應用於癌症疫苗與新藥開發。如今,他是2025年諾貝爾化學獎最熱門候選人,也讓世界重新看見「台灣化學」。(圖/翻攝自Nobel Peace Center 網站)

他用一口大同電鍋煮出改寫醫學史的化學革命。翁啟惠,從被笑「沒前途」的糖分子研究起步,開創全球首創「一鍋式合成法」,讓糖能被精準複製、應用於癌症疫苗與新藥開發。如今,他是2025年諾貝爾化學獎最熱門候選人,也讓世界重新看見「台灣化學」。()
 

2025年諾貝爾化學獎即將於台灣時間10月8日傍晚揭曉,而在國際學界的熱門榜單上,再次出現一個熟悉的名字,翁啟惠(Chi-Huey Wong)。這位台灣出生、旅美多年的化學家,被歐美媒體譽為「糖分子之父」,不只是長年被列入諾貝爾獎熱門名單,更被認為是少數真正「創造出一門新學問」的現代化學家之一。

他用一口大同電鍋煮出改寫醫學史的化學革命。翁啟惠,從被笑「沒前途」的糖分子研究起步,開創全球首創「一鍋式合成法」,讓糖能被精準複製、應用於癌症疫苗與新藥開發。如今,他是2025年諾貝爾化學獎最熱門候選人,也讓世界重新看見「台灣化學」。(圖/翻攝自Nobel Peace Center 網站)
他用一口大同電鍋煮出改寫醫學史的化學革命。翁啟惠,從被笑「沒前途」的糖分子研究起步,開創全球首創「一鍋式合成法」,讓糖能被精準複製、應用於癌症疫苗與新藥開發。如今,他是2025年諾貝爾化學獎最熱門候選人,也讓世界重新看見「台灣化學」。(圖/翻攝自Nobel Peace Center 網站)

根據歐洲化學學會旗下網站ChemistryViews10月3日公布的最新投票結果,翁啟惠在2025年「Who’s Next? 諾貝爾化學獎預測榜」中穩居第二名,僅次於德國無機化學大師赫伯特‧羅斯基(Herbert W. Roesky)。該網站指出,翁啟惠因「開創複雜碳水化合物與糖蛋白的自動化合成技術,使糖化學能直接應用於治療與藥物開發」,而獲得全球化學家社群高度支持。

他用一口大同電鍋煮出改寫醫學史的化學革命。翁啟惠,從被笑「沒前途」的糖分子研究起步,開創全球首創「一鍋式合成法」,讓糖能被精準複製、應用於癌症疫苗與新藥開發。如今,他是2025年諾貝爾化學獎最熱門候選人,也讓世界重新看見「台灣化學」。(圖/翻攝自Chemistry Europe網站)
他用一口大同電鍋煮出改寫醫學史的化學革命。翁啟惠,從被笑「沒前途」的糖分子研究起步,開創全球首創「一鍋式合成法」,讓糖能被精準複製、應用於癌症疫苗與新藥開發。如今,他是2025年諾貝爾化學獎最熱門候選人,也讓世界重新看見「台灣化學」。(圖/翻攝自Chemistry Europe網站)

事實上,這並非首次出現在榜單上,自2014年以來,翁啟惠幾乎年年被各國學術媒體點名為諾貝爾化學獎熱門人選。英國《Chemistry World》、德國《ChemistryViews》與美國《Science News》都曾在分析文章中提到,他的研究「讓生物化學從看不見糖,變成離不開糖」。

他用一口大同電鍋煮出改寫醫學史的化學革命。翁啟惠,從被笑「沒前途」的糖分子研究起步,開創全球首創「一鍋式合成法」,讓糖能被精準複製、應用於癌症疫苗與新藥開發。如今,他是2025年諾貝爾化學獎最熱門候選人,也讓世界重新看見「台灣化學」。(圖/翻攝自總統府網站)
他用一口大同電鍋煮出改寫醫學史的化學革命。翁啟惠,從被笑「沒前途」的糖分子研究起步,開創全球首創「一鍋式合成法」,讓糖能被精準複製、應用於癌症疫苗與新藥開發。如今,他是2025年諾貝爾化學獎最熱門候選人,也讓世界重新看見「台灣化學」。(圖/翻攝自總統府網站)

在1980年代,化學界對糖的興趣幾乎為零。那時候,大家的焦點放在蛋白質與核酸上,糖分子被視為只是「能量來源」,沒人認為它值得投入一生研究。翁啟惠卻反其道而行,從最基礎的問題出發,如果糖分子是生命體中三大基本分子之一,為什麼我們對它的理解如此貧乏?

當時的最大瓶頸,是糖分子的結構太複雜、合成太困難。傳統方法往往需要十幾道步驟,產率低、難以控制,連取得樣品都成問題。翁啟惠在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博士時,靈光一閃,想到台灣留學生家家都有的「大同電鍋」。他想:「為什麼化學實驗不能像煮飯一樣,一鍋到底?」這個靈感催生了後來轟動學界的「一鍋式合成法」(one-pot synthesis)。

這種方法利用酵素催化,讓糖分子在單一容器中自動進行多步反應,不僅提升產率到80%以上,更讓糖分子的合成首次變得「可預測、可重複」。這項創新就像把糖化學從黑暗時代推進了現代化工廠。

到了1990年代末,他再進一步發展出「程式化合成法」(automated programmable synthesis),透過電腦控制與序列化反應,把糖的合成過程自動化。這不僅徹底改變了化學家的工作方式,也讓糖化學正式躋身生命科學的主舞台。

他用一口大同電鍋煮出改寫醫學史的化學革命。翁啟惠,從被笑「沒前途」的糖分子研究起步,開創全球首創「一鍋式合成法」,讓糖能被精準複製、應用於癌症疫苗與新藥開發。如今,他是2025年諾貝爾化學獎最熱門候選人,也讓世界重新看見「台灣化學」。(圖/翻攝自Chemistry Europe網站)
他用一口大同電鍋煮出改寫醫學史的化學革命。翁啟惠,從被笑「沒前途」的糖分子研究起步,開創全球首創「一鍋式合成法」,讓糖能被精準複製、應用於癌症疫苗與新藥開發。如今,他是2025年諾貝爾化學獎最熱門候選人,也讓世界重新看見「台灣化學」。(圖/翻攝自Chemistry Europe網站)

翁啟惠的研究讓糖分子不再只是「甜的東西」,而成為醫學革命的材料。他的團隊開發出能精準合成各類「糖鏈」的化學工具,應用於癌症疫苗、抗體藥物、感染疾病診斷與免疫調節等領域。

例如,他與團隊在研究癌細胞表面糖鏈結構時發現,癌細胞會透過改變糖基化模式來「偽裝」自己,躲避免疫系統攻擊。這個發現促成了「低糖疫苗(hypoglycosylated vaccines)」的研發,利用去糖化抗原刺激免疫反應,強化抗癌療效。

此外,他發明的「醣晶片」(glycan microarray)也成為全球各大醫學實驗室的標準工具,用於分析病毒、細菌與人體受體的交互作用。美國CDC甚至在新冠疫情期間使用相關技術,追蹤病毒糖鏈變化與疫苗反應。

翁啟惠的貢獻讓他在國際化學界的地位幾乎等同於一個符號。至今,他已發表超過800篇論文,擁有150項專利,是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歐洲分子生物學院等機構的院士,同時也是中研院院士與前院長。

他曾獲得以色列沃爾夫化學獎(2014)、英國皇家化學會羅賓森獎(2015)、美國威爾許化學獎(2021)、美國化學協會化學先驅獎(2022)等多項世界級榮譽。國際學界甚至稱他為「糖化學的牛頓」。

Scripps Research在2024年底為他設立「Chi-Huey Wong Laboratory of Glycoscience」,以表彰他奠定整個糖生物學(glycobiology)基礎的貢獻。

2016年浩鼎案曾讓翁啟惠身陷爭議,辭去中研院院長職務。外界看來,那段時間是他人生最低谷;但他後來回憶說,那三年反而是他「發表最多論文」的階段。被限制出境的他全心待在實驗室,把研究做滿。2019年法院宣判無罪,他以一貫平靜的語氣說:「我知道自己做了什麼,科學家要面對的永遠是證據。」

今年的化學獎預測中,許多專家認為評審有可能把焦點放在「改變科學做法」的貢獻上,而翁啟惠的研究正符合這個標準。ChemistryViews*評語指出:「翁啟惠不僅讓糖化學變得可行,更讓整個生物醫學研究的思維產生轉折。他的工具成為其他研究者創新的起點。」

他用一口大同電鍋煮出改寫醫學史的化學革命。翁啟惠,從被笑「沒前途」的糖分子研究起步,開創全球首創「一鍋式合成法」,讓糖能被精準複製、應用於癌症疫苗與新藥開發。如今,他是2025年諾貝爾化學獎最熱門候選人,也讓世界重新看見「台灣化學」。(圖/翻攝自總統府網站)
他用一口大同電鍋煮出改寫醫學史的化學革命。翁啟惠,從被笑「沒前途」的糖分子研究起步,開創全球首創「一鍋式合成法」,讓糖能被精準複製、應用於癌症疫苗與新藥開發。如今,他是2025年諾貝爾化學獎最熱門候選人,也讓世界重新看見「台灣化學」。(圖/翻攝自總統府網站)
#翁啟惠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直播中LIVE】雙十節將至!國慶大會預演總統府前登場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