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鄭玉如/台北報導
壓力不僅影響情緒,還會改變身體機制。營養功能醫學醫師劉博仁指出,一名業務罹患肝癌,術後休養仍感覺疲倦,顯示免疫系統持續承受壓力。(示意圖/PIXABAY)壓力不只是心理感受,甚至會改變身體的生理機制。營養功能醫學醫師劉博仁分享,一名業務經常應酬、外食,長期處於緊張狀態,未料竟被診斷出肝癌,接受肝臟切除手術後,他也暫停工作休養,卻仍感覺疲累,主要是他的免疫系統仍在承受壓力。
劉博仁在臉書粉專表示,一名業務每天在外奔波、應酬、外食,長期處於高度緊張的生活,之後被診斷出肝癌,進行肝臟切除手術後,決定暫時停下工作,但休養時間他卻經常流淚,並非因身體疼痛,而是對疾病的恐懼、家庭的愧疚、未來的茫然。即使身體休息,仍感覺疲憊,主要原因是他的免疫系統還在承受壓力。
劉博仁解釋,壓力不只是心理感受,還會改變身體的生理機制。2024年一篇綜論《Immunology of Stress: A Review》指出,壓力會透過神經、內分泌與免疫三大系統之間的互動,造成全身性反應。短期壓力能讓身體進入「備戰」狀態,免疫反應變更敏銳,但壓力若持續太久,就像引擎長時間在高轉速運轉,最終會過熱、耗損,導致免疫系統失衡。
另外,慢性壓力會讓淋巴球數量下降、自然殺手細胞活性減弱,也會誘發低度的慢性發炎反應,更可能是許多疾病的起點,與癌症、感染、自體免疫疾病、代謝症候群有關。研究顯示,長期壓力下,與細胞凋亡、抗氧化、發炎相關的基因都可能被重新調控。
當壓力變成慢性、無法釋放時,免疫系統會出現兩種極端反應,一種是「過度抑制」,身體抵抗感染、清除異常細胞的能力下降,使腫瘤有機可乘,另一種是「過度激動」,免疫系統誤判,對自己的組織發動攻擊,導致自體免疫疾病。簡言之,壓力能讓免疫系統變得太弱,也能讓它變太強,失去平衡才是最大問題。
劉博仁建議,每天給自己留「空白時間」,關掉手機、深呼吸、伸展、走到戶外,讓交感神經放鬆,還有每週三到五次有氧運動,例如快走、慢跑、游泳、瑜伽,調節壓力荷爾蒙、增強免疫細胞功能,另外,建立固定的睡眠時間、與親友聊天釋放情緒,也可多攝取多樣化蔬果,補充足夠蛋白質與健康油脂,有助於平衡壓力、穩定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