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死亡率是流感2倍!RSV大流行「無藥物治療」 醫示警高風險

記者蔣季容/台北報導

左流右新 RSV要+1衛教記者會,左起依序為張峰義、馮嘉毅、黃建霈及施景中。(圖/記者蔣季容攝影)
左流右新 RSV要+1衛教記者會,左起依序為張峰義、馮嘉毅、黃建霈及施景中。(圖/記者蔣季容攝影)

近期呼吸道疾病疫情持續升溫,根據疾管署最新統計,呼吸道融合病毒(RSV)每週感染案例數已超越新冠肺炎,成為僅次於流感的第2大呼吸道病原。醫師指出,RSV死亡率比新冠疫情高17%、比流感高2倍,且目前無對應的抗病毒藥物可供治療,民眾一旦感染,只能仰賴支持性療法緩解症狀,呼籲民眾盡快施打疫苗。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張峰義今(5)日在「左流右新 RSV要+1」衛教記者會表示,秋冬3病毒分別是流感、新冠及RSV,目前流感仍盛行中,新冠則已緩和,而RSV也正在流行中,每週感染案例超越新冠。RSV目前無抗病毒藥物,老年人常常引發重症,高風險的人打疫苗幾乎是唯一預防方式。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暨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部醫師馮嘉毅說明,RSV屬於RNA病毒,在台灣整年都是流行季,常伴隨A、B兩種亞型交替或共同流行,老年人、慢性心肺疾病或免疫抑制者感染容易產生嚴重症狀,感染RSV死亡率比新冠高17%、比流感高2倍。此外,RSV傳染力極強,一名感染者平均可傳染3人,不僅透過飛沫傳播,病毒還能在物體表面存活數小時,民眾易在日常生活中接觸病原體。

馮嘉毅提到,RSV除了是導致年長者與免疫功能低下成人住院的前三大病毒外,對於包括慢性肺部疾病(包括氣喘)、心血管疾病(不包括單純高血壓)、腎臟疾病、肝臟疾病、神經疾病、血液或代謝疾病(包括糖尿病及甲狀腺功能異常)等高風險族群,更有嚴重威脅。這些族群一旦感染RSV後的住院率是健康成人的6.2倍,並可能導致原有慢性病急性惡化,或引發心臟衰竭、肺炎等嚴重併發症。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建霈則說,嬰幼兒自出生起即暴露於RSV感染風險中,約九成兩歲以下嬰幼兒曾感染過RSV,RSV更是全球嬰幼兒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數據顯示,RSV導致的新生兒急診與住院率是流感的16倍。黃建霈呼籲「RSV疫苗的安全與保護力已獲世界先進國家認可,準媽媽可與醫師諮詢,在懷孕28至36週接種RSV疫苗12,透過胎盤將抗體傳遞給胎兒,讓寶寶從第一口呼吸就獲得保護。」

台灣周產期醫學會理事長施景中分享案例,曾幫一位產婦接生完,沒想到過一、兩天又再台大醫院看到她,原來是她的寶寶因為感染RSV必須住院治療。施景中指出,0至6個月的新生兒感染RSV後症狀往往迅速惡化導致住院,嚴重時甚至得進加護病房的類似案例在臨床上並不少見。一旦新生兒因RSV住院,不僅需要高額醫療費用,住院時間可能長達數週,期間家長需24小時陪伴照護,身心與經濟壓力沉重。此外,RSV感染還可能與氣喘等呼吸道疾病有關,影響可能持續至成年。施景中呼籲,民眾接觸寶寶前務必洗手消毒、減少帶寶寶出入人潮眾多的場所,準媽媽們更可考慮接種孕期RSV疫苗,為新生兒提供保護。

#RSV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