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中心/綜合報導
2025年11月15日中華民國當代日本研究學於東海大學社會科學院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迎向變動時代:臺日關係在科技、安全、海洋與永續中的新發展」。本次大會匯聚台灣、印度、日本等多國專家學者70餘位,針對台、日本問題、海洋安全與印太局勢共同研討並發表論文,更顯本領域研究的國家戰略重要性。2025年當代日本研究學會年度年會於東海大學社會科學院盛大舉行,由理事長成功大學政治系教授王宏仁與由東海大學政治系主任張峻豪教授主持。與會貴賓包括外交部次長葛葆萱、大陸委員會副主委沈有忠、海洋委員會海巡署艦隊分署長黃宣凱、日本台灣交流協會新聞文化部部長荒木直哉(Naoya Araki)等人,反映學會對日本與印太議題的高度重視與研究努力。
與會專家學者大合影本次研討獲得許多單位支持,其中以海洋委員會主委管碧玲更具體肯定學會對台、日跨領域海洋研究多年努力。林佳龍部長也以視訊對話,強調台灣推動的「總合外交」與「三鏈戰略」(安全鏈、經濟鏈、價值鏈)為深化台日合作提供重要架構。次長葛葆萱現場發表「總合外交與臺日關係的展望」的主題演講。他運用多項最新資料與數據,說明近年台、日關係在經貿、科技安全、海洋合作與社會交流等領域的全面升級。
會議中,國立成功大學海洋科技與事務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林加彬、國立成功大學海洋科技與事務研究所副教授施義哲與國立台北科技大學經濟管理研究所丁子華碩士共同發表〈台、日應對印太灰區挑戰之強化海上保安合作芻議〉,以東沙、東海、黃海三大海域為案例,分析海洋安全多種行政作法與法律行動可行性,他們的研究強調平台化部署、能源、海纜通信、海上固定式裝置與程序性壓力的累積效應等等,均已成為台、日共同面對的重要課題。
發表報告人: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經濟管理研究所丁子華碩士主題發表之後,由中興大學日、韓總和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金士懿博士受邀進行評論。他指出,灰區戰略正呈現跨領域外溢效應,研究報告揭示安全不再侷限於海上對峙,而是向外延伸至能源、海纜與海上固定裝置基礎設施等層面。這些基礎設施受到地緣政治壓力與氣候風險的雙重影響,使台、日安全議題逐漸呈現海洋安全、氣候外交與能源外交的多軸化合作趨勢。
左起: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經濟所副研究員魏聰哲博士、中興大學日韓總和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金士懿博士、前軍事情局報局長劉德良中將、當代日本研究學會理事長王宏仁教授、台北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所長戴敏育教授、中山大學水資源研究中心研究員邱啟敏博士、台北科技大學經管所丁子華碩士金士懿博士強調,在國際海洋法層面上,台、日仍具備一定的協議空間,可透過程序性主張、AI技術協同資訊透明化及跨部門合作提升應對能力。他舉例,包括固定平台性質的法律認定、航行與通訊安全屬國際共同利益、透過議題合作提升制度正當性等方式,均能在灰區行動帶來不確定性時,提供較高的政策彈性。如黃海的「暫定措施水域」(Provisional Measures Zone, PMZ)是根據2001年簽訂的《中韓漁業協定》所設立,旨在臨時管理兩國重疊的專屬經濟區主張等等。海洋上的鑽井平台、科研船、養殖平台等行動,更凸顯能源供應與通訊基礎設施的多元議題。
右起:評論者中興大學日、韓總和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金士懿博士、海洋委員會海巡署艦隊分署長黃宣凱金士懿博士在評論中提出三項觀察:
- 強化海洋安全與氣候外交韌性之連結
- 爭取能源與永續議題的對話機制
- 主動辦理議題型合作(Plurilateralism)的可行途徑
「灰區戰略呈現跨區域外溢現象,使海上安全治理不再停留在單一領域。台、日合作可以在海洋、氣候與能源之間建立更具韌性的三軸架構。」
最後金士懿博士指出,隨著印太局勢進入高度連動時代,海洋治理與氣候政策、能源安全與永續等議題已彼此交織,未來台、日可透過議題型合作(plurilateralism),以回應多層次的風險。多軸化發展並非替代過往的海上安全合作,而是讓台、日安全討論更加全面,更符合印太戰略環境的實際需求。年會在熱烈討論中順利結束,學者普遍認為,新型態策略的發展將牽動印太局勢,唯有強化跨領域合作,方能因應未來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