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品嘉建設 創辦人 胡偉良
台灣正進入史上最大規模的「資產世代交接潮」。根據中國信託《2025台灣高資產客群財富報告》,未來 10 至 15 年將有 5 兆至 10 兆元的財富從上一代轉移到下一代。財政部統計亦顯示,2024 年遺產稅與贈與稅總收達 731 億元,連續四年創新高,這不只是稅收的增加,更是財富移動的具體印證。
這場「財富大轉移」並非台灣特有現象,而是全球趨勢。戰後嬰兒潮世代(1946–1964 年出生)已全面步入退休期,這一群體握有歷史上最多的不動產與金融資產,當他們逐步退出勞動市場,財富將陸續交棒。然而,這場轉移不只是金額的變動,更帶來深層的結構衝擊:階級固化的鞏固與新世代價值觀的轉向,兩者將共同重塑未來的房地產市場。
一、財富集中與階級鞏固:繼承取代努力的時代
( 圖 / 資料圖取自freepik )從數據觀察,台灣繼承與贈與不動產的件數連年創高,繼承件數占比已突破 20%。換言之,市場上每五筆不動產交易中,就有一筆是「繼承」而非「購買」。這反映的不只是老齡化現象,而是社會流動性逐漸降低的警訊。
過去「努力買房」象徵中產階級的進階,如今卻被「等繼承」取代。若父母擁有大安區公寓,子女自然成為資產階級;若繼承的是雲林老宅,資產價值卻可能有限。地段差異變成命運差異,城市出生成為階級分水嶺。
在這樣的結構下,「不動產」不再只是投資品,而是決定社會階層的核心指標。這也讓房市逐漸失去均衡機能——不是需求推升價格,而是既得者持有,未得者退出。階級鞏固成形,市場活性被壓縮。
二、新世代的「生活本位」:從資產思維到體驗思維
( 圖 / 資料圖取自freepik )面對高房價與通膨,八年級生、九年級生普遍出現「不買房等繼承」或「投資生活」的理財態度。通膨使貨幣購買力下降,讓定存族資產被慢慢侵蝕;而對年輕人而言,背負 30年房貸等於犧牲自由。他們更願意將資金投入旅遊、美食、進修等「即時幸福」的消費上,將生活品質視為一種新的「投資報酬率」。
( 圖 / 資料圖取自freepik )這樣的轉變對房市產生結構性影響。首先,自住需求的遞延讓首購市場持續萎縮,房市交易量進一步向繼承、投資族群集中。其次,產品價值觀改變——年輕族群重視「管理、設計、共享空間與綠能設備」,比起傳統坪數與地段,更在乎「住得好」而非「買得貴」。
因此,建商若仍停留在過去的「面積導向」「奢華包裝」思維,將與市場新主流脫節。反之,能從生活觀出發、整合 AI、智慧居住、共享服務的都更案,反而更能吸引新世代潛在客層。
三、從「財富固化」到「資金釋放」:都更成為資金新出口
( 圖 / 資料圖取自freepik )全台銀行存款餘額截至 2024 年 6 月底已達 62.4 兆元,十年成長近六成,其中台北市
alone 即高達 24.3 兆元。資金過度集中於定存與低收益資產,代表龐大的「資金閒置」。
若能設計制度讓這些資金流入「都市更新」,將成為房市與城市轉型的雙贏方案。
四、胡偉良觀點:城市新生與世代共榮的契機
( 圖 / 資料圖取自freepik )「財富大轉移」帶來的挑戰不僅是財產如何分配,而是社會如何重新流動。當繼承取代努力、持有勝過創造,經濟活力勢必受限。然而,若能將龐大繼承資金導向「城市更新」,便能同時解決三個問題——老屋重建、安全提升、資金活化。
對年輕世代而言,都更案不只是房地產,更是一種「共創價值」的產業。對高資產族群而言,它是「保本且有社會意義」的投資出口。
當資金不再沉睡、房屋不再老化、城市不再停滯,財富轉移的壓力,就能化為城市新生的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