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中心/師瑞德報導
鴻海科技日後,劉揚偉拋多線戰略:AI資料中心攜OpenAI共建下一代架構,研發在北加、量產看俄州走在地製造;EV以CDMS把新車開發壓到1年;先進封裝、航太與日系夥伴同步加速,並主張用「電力=算力」和政府對話。(圖/記者師瑞德攝影)鴻海科技首日,鴻海集團董事長劉揚偉接受中外媒體聯訪,從台美關稅協商、「台灣模式」赴美布局、AI資料中心與OpenAI合作、電動車新商業模式,到先進封裝、航太投資與日本夥伴策略,一口氣把鴻海接下來幾年的主戰場攤在陽光下。
「台灣模式」拚進美國 劉揚偉:企業會助攻
面對外界關注台美關稅談判及「台灣模式」要不要加速在美國建立產業生態系,劉揚偉表示,自己並未參與政府談判核心,因此不會替政策下任何定論;但鴻海在與各界交流、洽談的過程中,感受到美方與合作對象對此模式的態度相當正向。他強調,鴻海會以企業角色積極推動相關合作,希望用供應鏈整合與實際落地經驗,協助政府在關稅與投資條件上取得更多談判空間,降低台灣企業「單打獨鬥闖美國」的成本與風險。
AI不用只講算力 他改用「電力語言」切入政策
談到台灣AI產業推進,劉揚偉直言,過去「算力就是國力」這套說法在產業內很好用,但拉到政府或非AI背景的人面前就容易失焦,因為算力規模、投資金額、目標水位太抽象。相較之下,若換成「電力等於算力」的框架,溝通會更有效率,因為電力有清楚的單位與成本概念,「一度電多少錢、供應穩不穩」講完大家就懂,也比較能做國家層級的規劃。他也提到,AI用電壓力確實可能改變能源討論方向,自己沒參與決策、無法預測結果,但「感覺核電政策的討論有些微轉圜跡象」。
為何和OpenAI走這麼深?劉揚偉:一起打造下一代資料中心
在AI資料中心合作方面,劉揚偉說,外界關心雙方合作為何沒有立即宣布合資或採購量承諾,關鍵在於現在AI資料中心投資規模極大,市場正在討論「錢從哪裡來」,因此短期不會用一次到位的大單來對外敘事,以免引發融資疑慮;但這不代表未來不會發生,雙方是「一步一步往前走」。
他進一步解釋,OpenAI身為生成式AI最大使用者之一,已在現行資料中心架構下累積大量「踩雷經驗」:模型訓練動輒半年,途中除了正常的參數調校失敗外,更常遇到非預期的系統當機,而背後原因可能來自電力不穩、過熱、冷卻不足或IT系統不夠穩定。這些痛點逼著OpenAI思考下一代資料中心必須把「電力、冷卻、IT穩定」當成整體架構一起重做。劉揚偉強調,鴻海看到的不只是眼前需求,而是下一階段的「新型資料中心標準」,這也是鴻海近期與東元、三菱等夥伴合作電力與冷卻系統的原因。
研發在加州、量產看俄亥俄 「Local for Local」成趨勢
談到合作落地節奏,劉揚偉指出,因OpenAI總部在舊金山灣區,雙方需要高密度、快速迭代的共同設計,因此研發會先在北加州展開,鴻海也會在San Jose設置專屬實驗室共同開發。至於量產,極可能放在美國俄亥俄州,符合「在地生產、在地服務(Local for Local)」的長期趨勢;包含線纜、網路、冷卻、電力等關鍵子系統,鴻海都會往美國製造方向推進。
電動車戰場改規則 劉揚偉押注CDMS新模式
被問到EV市場短期波動與長期競爭策略,劉揚偉表示,電動車競爭已經進入更激烈的新階段,傳統由品牌車廠主導的開發節奏,面對市場、價值與技術更迭速度時,往往顯得不夠敏捷。過去車從開發到上市通常要4到5年,但如今部分中國車廠能在半年內完成開發並推出新車,整個產業必須改用新商業模式。鴻海推動的CDMS(合約設計製造服務)就是要把開發成本與時間壓到最低,目標是一年內讓合作夥伴就能推出一款電動車;他說明,明年將是能否驗證這套模式的關鍵「緊密時刻」,也希望更多日系車廠加入、一起把新規則跑順。
Model A「From Japan for Japan」 日本設公司、在地製造
針對Model A 與「From Japan for Japan」策略,劉揚偉指出,Model A的設計核心由日本工程師主導,鴻海也會在日本成立公司專責服務日本客戶,並逐步推動在地生產。他強調,在地製造配合在地市場,是鴻海在車用領域的主方向。
SoftBank/OpenAI俄州案 工廠是賣出資產、營運仍由鴻海負責
對於SoftBank與OpenAI在俄亥俄州合作案,劉揚偉回應,SoftBank目前已宣布與OpenAI簽署MOU,計畫在俄州以相關模式進行生產,而當地工廠原本是鴻海出售給SoftBank的資產,屬於商業安排;但工廠的實際運作與生產管理,仍由鴻海負責執行。
先進封裝+航太合作 劉揚偉:鴻海不是新人,是「老手」
針對鴻海與法國航太大廠Thales合作、切入先進封裝與航太領域,劉揚偉直白回應,並非鴻海對封裝或航太陌生,而是外界對鴻海的底子不夠了解。他透露,鴻海在中國已有大型封裝廠投入先進封裝,技術經合作對象實地調研認可。尤其Panel Level Packaging(面板級封裝,PLP)更是鴻海長年熟悉的領域,只是過去較少對外說明。
航太部分,劉揚偉提到鴻海早已投入低軌衛星(LEO)實驗並累積經驗,因此能理解航太產業的實務痛點,也因此找到了與Thales合作的交集。
日本夥伴「慢工細活」 鴻海想把速度補上去
談到AI Factory等合作在日本的推進,他表示鴻海已與KDDI、SoftBank等公司合作,也正與NTT持續洽談;只是日本企業文化極度重視細節、做事慢但紮實,這是優勢,同時在高科技產業「速度決勝負」的現實下也成為劣勢。鴻海希望透過合作,把日本夥伴的精準與品質拉到最大,同時用鴻海的節奏與量產能力補足速度缺口,達到「1+1>2」的效果。
美國製造的現實:成本不是問題,缺工才是
被問到美國與亞洲製造環境差異,劉揚偉指出,鴻海在美國移轉的產線以AI伺服器、網通等高價值產品為主,這類產品的人力成本占比很低。以一座裝滿GB300的機櫃為例,造價超過300萬美元,人力費用幾乎可忽略,因此在美國生產高階AI設備,真正的痛點不是工資,而是「人不夠」的缺工問題;自動化會持續提高,但勞動力短缺仍是必須優先解的挑戰。
整體來看,劉揚偉的說法把鴻海未來兩條主線說得很清楚:一邊以「台灣模式+Local for Local」加速北美供應鏈與AI資料中心新版圖;另一邊透過CDMS電動車模式、先進封裝與航太合作、日本夥伴聯盟,讓鴻海的製造優勢從代工延伸成下一波技術規則的制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