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2026汽車產業進入「選股淘汰賽」 3檔個股成焦點

財經中心/師瑞德報導

全球車市進入「慢牛模式」,2026年成長趨勢轉為溫和。台灣市場則在進口車稅率調降帶動下,有望自2025年谷底回升。法人認為產業beta下降,投資焦點回歸個股體質,整體建議持平大盤、聚焦基本面強勢股。(示意圖/PIXABAY)
全球車市進入「慢牛模式」,2026年成長趨勢轉為溫和。台灣市場則在進口車稅率調降帶動下,有望自2025年谷底回升。法人認為產業beta下降,投資焦點回歸個股體質,整體建議持平大盤、聚焦基本面強勢股。(示意圖/PIXABAY)

2026 年車市看起來不再被關稅、補貼這些「外掛」牽著鼻子走,全球只剩溫吞小幅成長,真正上場的是公司體質與戰略硬實力。中國在高基期後降速、但新能源車滲透率首度過半,台灣則押注進口車稅率落地帶來回春。換言之,這一年不是產業大浪,而是選股淘汰賽:誰站對電動化、誰守得住毛利、誰跟得上市場節奏,才有機會在低速景氣裡跑出超額報酬。

明年汽車產業的主旋律是「外部干擾降低、回歸個股表現」。在美國高關稅政策對供應鏈的擾動逐步消化後,全球車市不再被政策噪音牽著走,銷售回到溫和復甦節奏。2025年全球汽車銷售約9,195萬台,年增2.1%;進入2026年,美國關稅的邊際影響持續下降,但中國基期墊高使增速放緩,新興市場則維持小幅增長,全球銷量估達9,370萬台,年增1.9%。換句話說,明年不是大爆發,而是「慢慢長、但不會暴衝」的格局,產業評價自然也難期待靠整體題材大反攻。

作為全球最大汽車消費國、占比超過三成的中國,仍是決定全球車市溫度的關鍵。法人指出,中國2025年在擴大內需、加上新能源車補助效果發酵下,銷售強勁,預估全年可達3,420萬台,年增8.8%,把基期直接墊到高點;因此2026年即使仍可成長至3,530萬台、年增3.2%,增幅也會明顯降溫。政策面上,2026年新能源車購置稅優惠將減半,官方等於踩了一點煞車;但車廠為延續需求熱度,持續透過降價與產品下探擴大滲透率,自主品牌的新能源車動能仍被視為主要支撐。

中國新能源車滲透率從2020年的5.4%一路拉升,2024年已到40.9%,2025年前10月進一步到45.3%。展望2026年,儘管稅優惠減半,但在車商持續降價、產品力提升下,新能源車滲透率預估可達51.3%,首度突破五成門檻。法人認為,這代表新能源車從「成長題材」升級為「市場主流」,也是全球汽車產業供應鏈重組的分水嶺。對零組件業者來說,過半的背後不只是一個漂亮的數字,更意味油車相關供應鏈被擠壓的速度會加快,企業站對賽道、撐住毛利的能力,將成為勝負手。

台灣車市2025年明顯受壓,美國關稅政策與國內進口車稅率調整遲遲未定,雙重不確定性讓買氣「先觀望再說」,2025年銷量預估僅40萬台,年減12.7%。不過2026年有望走出谷底,關鍵在於進口車稅率調降幅度的落地版本。報告假設美系進口車稅率將調降,其餘車系維持原稅率,在不確定性消散後,台灣銷量可回升至42.1萬台,年增5.3%,車市重新恢復成長。只是市場也提醒,若稅率調降幅度或適用範圍不如預期,這個回升幅度仍可能被打折。

整體來看,2026年汽車產業維持中性觀點,投資建議為持平大盤。原因很直白:外部逆風漸弱固然是好事,但也代表產業不會因「政策鬆綁」就集體起飛;全球成長率只剩不到兩成的低速擴張,更像是回到個股比拼的戰場。誰能靠產品、成本、佈局與客戶結構跑贏,誰就能在淡季裡活成旺季。

法人點名三檔台股汽車相關個股可優先留意。其一為東陽(1319),公司深耕售後維修市場與AM件(替換用零件)多年,受惠海外售後需求韌性與產品組合升級,獲利能見度相對高;在產業僅小幅成長的情境下,東陽屬於「靠穩定需求+規模優勢累積成長」的類型,具防守與穩健雙重屬性。

其二為智伸科(4551),以精密金屬加工切入車用零組件與高階零部件供應,受益新能源車與高階車款對精密度、輕量化與安全件需求升溫。法人看好其在車用結構成長下的獲利彈性,尤其2026年起客戶拉貨與產品升級若延續,營運表現有機會逐年放大。

其三為裕隆(2201),屬於台灣本土整車與相關體系鏈的核心之一,評價基期偏低,但同時也帶著「轉折型」特質。法人認為,裕隆能否真正受惠台灣車市回溫,關鍵仍在新車款競爭力、策略合作落地與獲利結構改善的速度;換言之,這檔不只是看景氣回春,更要盯公司自己能不能「把回春變成自己的春天」。

2026年汽車產業從大環境亂流退場,市場回到基本面與個股競爭。全球「溫和成長」、中國「增速降檔但新能源過半」、台灣「稅率不確定性消散後回升」,三條線交纏下,投資人與其押產業大波段,不如精選能在新秩序下持續交成績單的公司。

#台股報馬仔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