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0:00

你是天生胖?他憂有「肥胖基因」會胖一輩子 醫揭常見2迷思

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肥胖示意圖。 (圖/翻攝自PIXABAY)
肥胖示意圖。 (圖/翻攝自PIXABAY)

30多歲的周先生長期為體重管理苦惱。他過去嘗試過許多方法,卻始終看不到明顯改變,在一次深入的健康諮詢中,醫師重新梳理生活型態與身體狀況;後續透過更完整的基因檢測,發現確實帶有多項與肥胖風險相關的基因變異。讓周先生很沮喪,甚至覺得「可能我這輩子注定就是個胖子」。不過在醫師以預防醫學角度規劃,透過放慢飲食速度等方法,周先生找到更適合自己的健康管理方式。

家醫科醫師顏佐樺表示,目前醫療已走向精準的個人化醫療時代,人類有兩萬多個基因,每個基因就像不同模組,掌控對食物、環境,甚至藥物的反應,也影響了罹病風險,如心臟病、糖尿病,也會影響我們的代謝功能,像是分解咖啡因或酒精的能力,以及對營養素的需求與運動表現。

他說,臨床上基因檢測可分為兩大類,分別是「先天遺傳基因檢測」與「後天體細胞突變檢測」。前者包括與疾病風險或個人特質相關的單基因變異、帶因篩檢(carrier screening)、多基因風險分數(Polygenic Risk Score, PRS)、以及從營養基因學(Nutrigenomics)和藥物基因學(Pharmacogenomics)面向,去更加了解營養素先天代謝能力、是否有缺乏的風險、或是挑選更為合適、副作用風險較低的藥物。

後天體細胞突變檢測,則多應用於腫瘤醫學,檢測腫瘤細胞本身的突變,用來輔助癌症治療,幫助醫師挑選最適合的標靶藥物或免疫治療。

顏佐樺指出,不少民眾會對基因檢測結果有兩大常見迷思:

首先,就是將檢測結果視作宿命。如同周先生當初聽到基因檢測報告結果內心的想法。但基因檢測是健康風險的指引、而非預判。 周先生的基因報告結果顯示,他具有APOA2、FTO等基因變異, APOA2基因變異者飽和脂肪酸的攝取比例過高、增加肥胖風險;FTO基因變異者飽足感較不敏感,餐點需多些營養密度低的食物,放慢飲食速度,因此為他設計了符合體質的飲食方案和運動計畫,幾個月後成功減脂並改善體能。

另一個迷思,則是民眾容易過度簡化或片面解讀資訊。他說像是只有檢測少量的基因位點,就下許多結論,這樣的判斷是不夠嚴謹的,基因檢測必須整合臨床數據、家族史與生活習慣多面向綜合評估,有賴專業的預防醫學團隊進行報告解說,並搭配全身健康檢查的數據給予下一步的建議,才能發揮真正的價值。

顏佐樺說,基因檢測結果不是終點,而是起點,行動才是影響健康結果的關鍵。當民眾把飲食、運動、睡眠、壓力和環境調整到對的方向,就能真的把基因的調光器轉向健康的一邊。

#祝你健康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1124 LIVE 三立新聞直播-午間新聞快報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