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交換,你必須要知道的五件事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圖/王竹君攝影/換日線Crossing

文/謝立賢(換日線Crossing)

「你到上海交換這半年,學到了什麼呀?」這是回台一個月來,最常被大家問到的問題。加上最近正好在撰寫(應付)學校要求的交換報告,於是我擅自決定融合兩者,假裝在對未來有可能申請去上海交換(或看完被打動)的你或妳對話,並將我自己體會、學習到的經驗融入其中,簡化成以下的五件事:

1. 只到處旅遊,不算體驗交換生活:

若只是為了旅遊、打卡而參加海外留學交換,那麼走這一回的體驗,也將隨之少了一半。在交換生的群體中,有些人會被我們戲稱「職業玩家」,幾乎是不見人影,回台灣前大江南北都去過,反而最不熟的是上海或自己學校的校園。旅遊可以看到各地風景,但是少了些更進一層的交流,而學校正好提供了這樣的環境。

課堂上其實是認識人的最佳場合,因此選課時我基本上優先選擇有小組討論的課程,在小組討論中,才能真的體認到這裡(復旦大學)的學生,他們的直言不諱和自信(堅持己見)。另外由於他們不是被 30 學分纏身,就是被每週 3 天以上的實習壓到喘不過氣,除了小組討論外,基本上很難有機會認識他們。學校聚集的是全大陸未來世代最優秀的一批人,有什麼不認識的理由呢?

2. 很多交換生不是來玩的:

當初自己報名交換,抱持著交流學習的心態,也難免自我感覺良好,覺得跟其他同學比起來,自己踏出了舒適圈。沒想到來到上海,才發現自己其實多想了。很多交換生看得比我遠多了,來之前早有了自己的規劃。有些碩士生是為了自己的論文,有些同學則是為了實習和將來的工作、職涯規劃而來交換的。

在熱心學長姐成立的實習分享群組裡,每天都有超過十則以上的實習資訊。這才知道,如今上海的機會絕對比台北還要多。趁著有交換學校學生的身分,在上海試著打拼,甚至為自己未來職涯鋪路,這是我當初來之前想都沒有想到的。事實上,在我回來後,到你閱讀此篇文章的此刻,都還有我們同批的同學還在上海實習、工作,在那裡奮鬥著。

3. 不要只跟台灣朋友混,也不要只跟大陸同學混,最重要的是不要只跟自己混:

認識大陸同學的理由已經在第一點有詳細敘述了,能夠為交換的體驗增添更多的色彩。然而,跟來自各地的交換生們混熟,也是相當有趣的一件事情。學校將台港澳三地的交換生安排住在一起,除了認識來自台灣各地的交換生外,跟港澳的同學交流也都非常有趣。驚人的是,我們有個港生居然是到哪裡都被要求合照的網紅!

老實說,我覺得自己此行最大收獲之一,就是在上海認識的交換生朋友們。除了一起生活玩耍外,大家都是很優秀的人,一起交流就能夠學到很多。聽朋友談論去新疆、內蒙、雲南的所見所聞;政治系室友分享上課跟陸生有趣的討論、歷史系室友修中華民國史的分享,雖然不是親身體驗,但是也可以讓自己有限的交換體驗地更全面。

4. 秉持尊重、包容、友善:

話題一下要變嚴肅了!有一次在交換生群組裡,有陸生(大陸其他學校的交換生)提出不滿,認為我們台灣交換生,常常以高姿態和刻板印象來看待很多在大陸的經歷,碰到與自己在台灣的經驗不一樣的事情,常常用負面角度擺出一副「在這裡不意外」的感覺。原本看完之後,鄉民魂燃起,想要來個筆戰反駁,後來仔細一想,會不會其實也有些道理?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句話,不代表我們就因此有資格評斷別人。以大陸最常為人抱怨的事情為例:如被插隊、推擠,甚至於被不合理的對待,這些侵犯到我們權益的事情,我們該為自己挺身而出,但是對其他與自己習慣不同的事情,更應該要抱著尊重,就算認為不對也可以先放下情緒,自我檢視、自我檢討,嘗試理性地跟別人討論。

其實說到「文化水平」,台灣經濟起飛的時候,我們老一輩的也有相同的問題,說難聽一點,即使到今天,還是能在台灣看到很多「沒有水準」的事情。最後要記住,交換是我們自願的,就像到別人家作客,我們總不會一直在對方家裡指指點點的說三道四批評吧?

5. 找到自己的認同:

網路上有很多到大陸交換後的心得文,多數在討論兩岸的異同都著重在「異」。儘管要做到不簡單,但是如果都決定要去開開眼界,請把意識形態的墨鏡脫掉。

我在兵馬俑前、黃鶴樓上、華山風景與眾人對金庸武俠小說的感嘆下,找到了兩岸學生的相同之處,也在人與人的相處和想法上找到了不同之處。不論相同還是不同多,最重要的是從自己的體會中找尋自己的認同,而不是一開始就被意識形態左右。

深深體會到,在台灣的我們,不斷尋求國際與別人的認同前,不妨先放開心胸認識不同的社會、文化脈絡,才能找到自己對台灣真正的認同。

   關聯閱讀

從政大到北大,我品嚐了兩國首都圈的朝夕與喧嘩

為什麼中國同學羨慕台灣的自由,卻還認為我們該「回歸祖國」?

「不管喜歡或討厭,我們都不能忽略中國」──台灣交換生在中國的三個故事

   關於作者

謝立賢

一位來自高雄,剛從中央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畢業,並且正在等待國軍召喚的男孩,目前 22 歲。國中時曾經在美國讀過一年書,近期在大四下學期很幸運地至上海復旦大學交換,在其中有些體悟,並藉著目前在家閒來無事的時候寫下來與大家分享。

 

執行編輯:郭姿辰
核稿編輯:張翔一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換日線Crossing

加入 @setn 好友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