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腸炎不單純!2000天「血淚屎」差點毀了人生

記者楊晴雯/台北報導

「過去的生活,宛如一齣辛酸『血淚屎』。」現年26歲的王先生,六年前出現拉血便且高燒不退的狀況,就醫以為是大腸激躁症,吃了腸胃藥後,沒想到症狀依舊反覆發生,跑廁所次數一天最高達15次,拉到整個人要虛脫,最後才確診不是單純的腸胃病,而是罹患潰瘍性結腸炎,如果不及時治療,得手術切掉爛腸,未來生活品質恐大打折扣。

「當大家都追逐自己的夢想,過去六年的時光,我卻只能在廁所折返跑。」身高180公分的王先生,原本體重65公斤,罹患潰瘍性結腸炎後,廁所就是最常報到的地方,每天跑廁所最高次數竟達15次,經常拉到精疲力盡,體重最低掉到50公斤。

他記得有次搭捷運,突然感覺菊花一陣涼意,接著屎味飄出,一出站立刻衝進殘障公廁解便,卻遭到民眾白眼,認為他投機取巧不排隊。連找工作也受挫,「因為疾病的關係,大學畢業後曾花一年多的時間找工作,但沒有雇主敢錄取我,一直很擔心未來在哪?」王先生回憶無奈地說。

收治該名患者的台大醫院內科部消化內科主治醫師凃佳宏表示,「發炎性腸道疾病」是一種反覆發作的嚴重腸道免疫疾病,簡單來說,就是腸子無緣無故一直發炎,主要分為「克隆氏症」與「潰瘍性結腸炎」兩大類。發炎性腸道疾病常見症狀包含發燒、腹痛、腹瀉、常感到極度疲倦、體重變輕、血便等。台灣每年發生率是十萬分一,估計每年有200多人受該疾病所擾。

發病初期,王先生靠類固醇治療,但怕副作用傷身,所以減輕劑量,治療效果也跟著下降,今年九月腸胃再度鬧脾氣,急診檢查後,驚見腸壁已潰爛60公分,白紅色調有如新鮮五花肉片,於是在醫師審慎評估下開始使用生物製劑治療,但每個月須自費三萬多元,正面臨是否要放棄治療時,得知健保同意給付生物製劑治療潰瘍性腸炎,等於是給予他重生的機會,回歸正常生活。

潰瘍性結腸炎的病灶主要在直腸與大腸;克隆氏症則是從口腔到肛門都可能發炎、潰爛,較常發生在小腸或大腸。目前發病原因不明,推測可能是基因遺傳、腸黏膜免疫調節異常、腸道感染及腸內共生菌種改變,或與飲食及環境壓力因素有關。

發炎性腸道疾病容易和大腸激躁症搞混,但其實還是有差別。凃佳宏特別提到,大腸激躁症與發炎性腸道疾病,兩者最大的不同在於,前者病情時好時壞;後者則是持續性反覆發炎,使得身體處在慢性發炎狀態,體能不斷被消耗、消化吸收也會變差,體重會一路「溜滑梯」。

台灣消化系內視鏡醫學會連續三年持續推廣『發炎性腸道疾病照護門診』,藉由衛教宣導幫助患者獲得適切診斷、追蹤及治療。除了醫界的努力外,今年10月1日開始,開放健保給付「急性或嚴重潰瘍性結腸炎」與6歲以上的「兒童克隆氏症」,至於原本已給付的「成人克隆氏症」用藥期間,則從40周延長為56周。

台中榮民總醫院兒童肝膽腸胃科主任林捷忠表示,根據國外研究統計,長達十年追蹤罹患克隆氏症病孩童至二十一歲,發現35%罹患此疾病童面臨長不高問題,平均矮了8公分,不但影響求學、工作與生活品質,反覆發作若未妥善控制會造成腸道穿孔、阻塞,得頻繁手術切除潰爛腸子,導致短腸或無腸人生。該項政策的發布,不但減輕患者家庭負擔,也能讓治療過程不易中斷,治療成效也會跟著提升。

醫師凃佳宏表示,台灣每年發炎性腸道疾病發生率是十萬分一,估計每年有約200多人受該疾病所擾。(圖/楊晴雯攝)

醫師凃佳宏(右二)說,台灣每年發炎性腸道疾病發生率是十萬分一。(圖/楊晴雯攝)

加入 @setn 好友 #《奕起聊健康》健康知識報你知

【立院榮譽顧問EP6】黃國昌跟侯友宜哥倆好?國民黨支持度一直跌
大數據推薦
【SETN12小時新聞現場 #直播中LIVE】每周一至周五早上10:00至晚間22:00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