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的考量?通識開課不足,因為通識課程是賠錢貨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有關通識開課不足

文/人渣文本

有越來越多學校、越來越多學生向我表示修不到通識課。雖然校方表明這是因為老師不願意開通識,或優先開系上課程造成的,但明眼人都知道,通識課程的不足,是因為成本的考量。

畢業生

▲圖/攝影jimmy thomas

通識課程與通識單位是賠錢貨,它沒有自己的學生,所以不會有學費收入。開通識課程是為了一個遠大的「全人教育」理念,為了拓展大學生的知識向度,因此提供跨領域的融會課程。如果沒有這種理念支持,通識課程早就收掉了,就像以前沒有全人教育理念時,根本就沒有通識課,只有跨系選修,但跨系選修到的課程,又是針對本系生設計的,對外系生不見得友善。

許多學校精算之後,只願意開「比所有學生畢業所需通識總學分」多一點點的通識課。這造成許多同學到了大四才能利用選課制度優勢選到通識課,甚至只要有人超修一兩門,就會擠壓到學弟妹的選課權益。

隨著大學少子化,這種情況可能緩解,但少子化帶來的學費收入減少,又會讓開課進一步減少,原本可以開100門通識,會變成80門、50門,雖然人人有課修,但沒有想修的課。

有些地方甚至因噎廢食到一堆大四生的學分數不足(因為開課不足)而無法畢業,這就嚴重了。

我一直在想這種惡性循環該怎麼解決。我開始時的發想是:找幾個熱心的教師,跳出來單開或合開不收鐘點費的通識課,而這些通識課計入畢業學分。而校方給老師的空間,是可以在課程設計和內容安排上有較大的彈性,來支持老師開課。

如果卡住的點是錢,那我們就不收錢,以義助或奉獻的態度來開,但可以藉這個課程來實現一些教學的理想與研究成果的分享。有些學校對於通識課的課種、課名、內容掌握十分嚴苛,其實有點脫褲子放屁:你控制得再嚴,人家還是教自己想教的。不如就反璞歸真,玩真的。

這種免費課一樣接受學生教學評量和教師的中心評鑑,以確保品質。

但不收錢會造成一個問題。學校知道有老師願意開課不收錢,那太棒了,那以後所有通識課就都這樣吧!全都不給錢。哇靠,這反而造成逆效果了。因此這種「志工」課程的想法就此打住,問題回到原點。

狀況已經惡化到連志工都不行,到底該怎麼解決呢?我要強調,對學校進行道德勸說是沒用的,因為現實上他們就是不想花錢。要教育部管更不可能,因為現在講大學鬆綁,法令只會越來越鬆。

維持現狀?
就算少子化海嘯來襲,沖倒一堆大學,讓大學只剩二十家好了,還是會有這種開課問題,因為校方依然不肯在通識課上花錢(所以才會要通識中心一直生計劃吃補助)。
就此廢除通識,走回三十年前老路?那大學與職訓所的差異就越來越小。
大學內部自己刪減老師薪水,來增加開課彈性?你就會看到一堆教授去佔領立法院、教育部了。

你認為該怎麼辦?希望不論是學術人或社會人,大家都能集思廣益一下。

加入 @setn 好友

【SETN12小時新聞現場 #直播中LIVE】每周一至周五早上10:00至晚間22:00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