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仔細保存人類悲劇?柏林地下博物館的「黑暗遺產」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文/芥末/換日線Crossing

每當有人問我,柏林有什麼推薦或必去的地方時,我的答案總是一樣:位在柏林 Gesundbrunnen 車站附近的的地下博物館(the Berliner Unterwelten-Museum,以下簡稱 BUM),推薦到我都忍不住覺得,該單位應該聘請我當他們的海外市場公關。對這間博物館的濃厚興趣和熱愛,甚至讓它成為我畢業論文的案例研究。

不過,究竟這間博物館有什麼特別之處呢?

▲柏林地下博物館入口。(圖/攝影者escpeapalumni, Flickr CC License)

設在二戰軍事設施中的「地下博物館」

BUM 是柏林地下世界協會(Berliner Unterwelten e.V.)的其中一個項目,租用了二戰時期留下來的地下防空洞、掩體(bunker)跟德國納粹建造的高射砲塔(Flak tower,德文是 Flaktürme),建成博物館,並開發不同的導覽行程(Tour)。進入這間博物館的唯一方法,就是參加他們的導覽。由於該協會是非營利組織,所有門票收入來源,除了支付員工的薪水以外,均作為地下歷史與建築的保存和研究之用。

該博物館總共提供十多種不同的主題導覽,其中五個主題同時提供英語和西班牙語導覽,另外有幾個主題也有法語、義大利語和荷蘭語等等選擇。五個提供英語導覽的主題當中,「導覽一:黑暗世界」講述了二次大戰時,炸彈空襲下的德國老百姓生活;「導覽二:從高射砲塔到廢墟」讓民眾有機會接觸、探討二戰留下的廢墟,以及納粹軍官的生活;「導覽三:冷戰下的地鐵及防空洞」解碼了西柏林人民當年對核戰的準備;「導覽 F:Fichtebunker 的時空膠囊」講述了 Fichtebunker 這個防空洞 130 年來的歷史;「導覽 M:柏林圍牆之下」則告訴民眾柏林圍牆倒下以前,東柏林人民為了自由,利用挖掘地道等等方式,冒險逃到西柏林的血淚故事。

▲「導覽二:從高射砲塔到廢墟」導覽手冊。(圖/芥末/換日線Crossing)

這些導覽的主題主要與二次大戰或冷戰有關,目的是讓參觀的遊客用不同的角度,能夠體驗二戰當時德國本地的情況,以及平民的生活。

這一類與戰爭歷史、人類悲劇或者暴力事件有關,涵蓋強烈的負面情緒的遺產,有一個專有名詞叫「黑暗遺產(Dark Heirtage)」,或者也可以稱為「不舒服的遺產(Uncomfortable Heritage)」(Merrill & Schmidt,2009)。因為其特殊的特性,「黑暗遺產」在處理上必須特別小心;另一方面,如果能對「黑暗遺產」有正確了解或激發教育意義,對於人類的反省和避免再度犯錯,有正面的影響;而 BUM 博物館,就是專門研究和處理這一類遺產的機構之一。

在真實地點,呈現歷史軌跡

為了深入了解博物館的參觀者經驗,我對博物館內部人員和參觀者都進行了深度訪談,結果非常有意思。根據訪談,大部分民眾覺得讓 BUM 博物館獨樹一格的「根本」,在於它是在一個「真實的地點」呈現出歷史軌跡。

相較於在一般室內博物館和特展上看到的照片或玻璃櫃裡的史料,在 BUM,民眾可以感覺到防空洞的濕冷、看到防空洞有多黑暗,感受到戰時民眾的緊張和壓迫感,甚至幾乎可以碰觸到當時的牆面和粉碎的高射砲塔內層(當然觸碰歷史遺跡是禁止的),一邊走在地下世界,一邊聆聽導覽人員講解歷史,讓參觀者對於戰時的人民產生情感連結──歷史不再只是教科書上的章節,而是真實存在的事件。

而這也和當初 BUM 成立的宗旨不謀而合──根據建築物本身的歷史來設計主題,而非先有主題,再進行策展布置──這也是為什麼在參觀 BUM 博物館的時候,可以有這麼強烈「真實感」的原因,因為發生在館內的事情原本就是真實的。

▲柏林地下博物館導覽。(圖/攝影者escpeapalumni, Flickr CC License)

高度互動,讓觀者產生自己的解讀與共鳴

為了加強民眾的記憶和感受,博物館也設計了互動式的環節,例如讓兩位自願民眾,試著用鐵撬在黑暗中提起東柏林人民用來逃亡的仿製水溝蓋,一邊聽著導覽人員說:「請非常小心,非常安靜的提起,不然祕密警察可能會發現你們。」一邊感受水溝蓋的驚人重量,讓民眾好像重新回到鐵幕時期的東德。

BUM 的導覽人員都經過系統化的專業訓練,並且定期參加地下協會舉辦的研討會,更新最新的研究進度和導覽注意事項。他們熟練的引導參觀者透過想像,走進歷史。「現在,請想像一下你們把身體壓低,擠進這個地下通道的樣子。你必須保持這個姿勢好幾個小時,非常緩慢的匍匐前進,直到你安全抵達西柏林。」一名資深的導覽人員指著眼前的地下通道遺跡,對遊客如此說。「我們的工作,不是告訴遊客該怎麼樣解讀歷史,」一名在休息時間接受訪問的導覽員這樣告訴我,「而是讓他們去看、去聽、去思考、去感受,進而產生自己的解讀。」

作為一個試圖引起參觀者情緒共鳴的博物館,BUM 也非常在意遊客的情緒平衡。

由於導覽的主題大多跟戰爭的負面情緒有關,如何避免讓參觀者感到太過不舒服,就變得非常重要。因此,在討論沉重的主題之後,導覽員總會加入一些比較輕鬆的趣聞軼事當做調劑,緩和大家的情緒;博物館也會在路線的最後,別出心裁的加入與戰爭無關的生活化主題,例如柏林以前利用空氣推進設計的地下郵局管道,以及地鐵路線的演進,讓民眾在深入反省戰爭的殘酷之後,可以用稍微輕鬆一些的心情離開。導覽的出口直接通往柏林的地鐵站,遊客一離開防空洞,就可以搭上現代化的列車,也令人有種時空交錯之感。

專業、嚴謹的呈現與導覽,讓「黑暗遺產」有了正面意義

那麼,參觀者們從博物館得到了什麼呢?

「戰爭真的很殘酷」,許多參觀者都這樣表示,「我本來以為我對二次大戰已經很了解,直到今天我才發現,我知道的只是書上的歷史,而不是人們經歷過的『真實』。我想不只是德國,全世界經過戰爭摧殘的地方,應該都是一樣的。」一名帶著青少年孩子(BUM 博物館強烈建議參觀者年齡應在 14 歲以上,一來對於歷史背景有基礎的了解,二來心靈也足夠成熟可以接受博物館的主題)參觀博物館的女士告訴我「透過這個地方,我想讓我的孩子知道,自由有多麼得來不易;也想讓他們知道,和平是如此值得珍惜。

在歷史上,德國通常被指責為二戰的「加害者」,但在戰爭之下,事實或許是,所有在戰時擔驚受怕、流離失所、親離子散的老百姓,不論國籍、不論身分,都是「受害者」。BUM 透過不同的導覽主題,從納粹的角度、從軍官的角度、從人民的角度解讀歷史,目的都是一樣的:只有了解戰爭的醜惡,才能感激和平的珍貴。

台灣短短的幾百年歷史,也充滿各式各樣的戰爭、悲劇和暴力事件。從荷西時期、清領時期、日治時期直到近代,留下來的那些建築遺跡和歷史紀念物,有沒有辦法也訓練專業的人員,透過歷史學家、古蹟修復專家、古蹟管理人才、導覽員和志工的通力合作,在不破壞、完整保存遺跡的基礎上,透過這樣全套「說故事」的方式,讓遺產變得更有意義?透過有技巧的解讀和呈現,把負面的衝突情感轉換為正面的思考力量?

每個國家、每段歷史,都各不相同,適合的處理的方式也不一樣,但或許,柏林地下博物館的成功例子,可以作為台灣遺產,至少是「黑暗遺產」,在「遺產再現」上的參考與借鏡。

 

   關聯閱讀

從台灣學生變裝納粹,看四代德國人心中永遠的痛

「我以為大家都恨德國。」──歐洲青年的原諒與遺忘

你知道但丁神曲、妙蛙種子的「原文」是什麼嗎?──從翻譯看文化交流

 

   作者:芥末/德國,停看聽!

芥末,1990 年生,現居柏林附近的小鎮 Cottbus,世界文化遺產研究所攻讀中。嗜美食、電影、音樂、小說、旅行和深度睡眠,曾任台北愛樂電台文案創意與週末節目主持人,也玩過廣告配音。運動白癡,唯一熱愛且自豪的項目是游泳。人生從沒想過會來德國求學,正全力享受並克服在德國遇到的一切。

 

執行編輯:Vincent
核稿編輯:張翔一

  本文轉載自換日線Crossing

加入 @setn 好友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