嚇!天天工作長坐8小時 她腰痛到不能走路

記者楊晴雯/台北報導

有一位40歲的粉領族,工作8小時大多時候都坐著,久而久之下背部、左下肢出現疼痛,最後嚴重痛到無法走路,趕緊就醫檢查確診為椎間盤突出併有神經根壓迫,經介入性疼痛治療、再搭配持續的復健療程,目前不僅疼痛幾乎完全消失,也不需再服用任何止痛藥物。

醫師陳威廷說,坐著時腰椎承受的壓力是站著時的1.5倍。(圖非新聞當事人/新光醫院提供)

▲醫師陳威廷說,坐著時腰椎承受的壓力是站著時的1.5倍。(圖非新聞當事人/新光醫院提供)

收治患者的光醫院疼痛科醫師陳威廷表示,該病人為了解決疼痛問題,長期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控制,結果出現消化性潰瘍症狀,接受介入性疼痛治療,在影像儀器導引下,準確地對腰椎背根神經節進行高頻熱凝治療,治療過程只要局部麻醉不須住院,術後病人疼痛很快減輕,再搭配持續的復健療程,目前不僅疼痛幾乎完全消失,也不用再服用止痛藥,一年後追蹤發現原本突出的椎間盤也明顯縮小。

椎間盤突出盛行率約1至5%,男性多於女性,好發在30至50歲之間。陳威廷說,根據研究,人體坐著時腰椎承受的壓力是站著時的1.5倍,如坐姿不正確會加重腰椎壓力,承受的壓力甚至會達到站立時的2.5倍,不正確的坐姿還會引起脊椎兩側肌肉張力不平衡,壓迫腰椎神經,引起慢性疼痛。他指出,慢性疼痛指的是持續三到六個月以上,超過正常組織復原時間的疼痛,例如:下背痛、肩頸神經痛、帶狀皰疹後神經痛或三叉神經痛等。

陳威廷說明,該患者接受的介入性疼痛治療,是介於保守治療及手術之間的疼痛治療方式,當藥物或復健治療效果不理想,或是害怕手術及麻醉的風險就可以列入考慮;此外,部分病人因為復健過程的疼痛不適而不願意配合持續的復健療程,先接受介入性疼痛治療降低疼痛之後,會更加有意願與信心再進行後續的復健治療。

陳威廷表示,現代的介入性疼痛治療,為了增加疼痛治療的效果及減少副作用,已經不再用傳統方式,靠解剖位置或手感盲目地去找神經的位置,而是使用醫學影像儀器,如高解析超音波、可活動式X光臂、電腦斷層及神經電刺激器,精準地定位神經的位置,來做標靶神經的治療,如藥物注射、高頻熱凝療法甚至神經破壞,可以說是一種比微創手術更微創的治療疼痛的方式。

預防勝於治療!長庚醫院復健科兼任主治醫師暨台北市立大學兼任教授周適偉表示,大部分的人在辦公桌前辦公,通常都是半彎腰坐著,腰部受到壓力影響卻不自知,長期下來就會出現腰痛問題,但要24小時挺著腰桿也不可能,建議可在椅背放置一個馬鞍型的腰靠,作為支撐腰部的輔助工具,讓腰能夠稍微往前頂呈現生理曲線;此外,平常的腰肌訓練也很重要,可藉由瑜珈的「橋式」動作鍛鍊,一次停留10秒,連續作10下為一回合,每天連續做三回合即可。

加入 @setn 好友 #《奕起聊健康》健康知識報你知

【#直播中LIVE】蔡英文、陳建仁出席Google新辦公大樓開幕典禮
大數據推薦
【94要賺錢 未來事件簿】緯創 中興電 士電 大亞 東元 智原好慘
熱銷商品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