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旬嬤骨折坐輪椅不到一年站起來 翻轉人生的秘訣是...

記者楊晴雯/台北報導

一位高齡84歲的王老媽媽,有骨鬆問題,在積極治療下這20年來都能自己張羅家事,還能開車到處趴趴走,但去年不小心跌坐在地,造成髖骨骨折,順利完成手術後,仍痛到只能坐輪椅代步,甚至一躺就躺了半年,經醫師再次評估,以促進骨骼製造的方法治療,患者終於能擺脫輪椅,還能陪孫女到公園抓寶,恢復以往的活力。

84歲的王老媽媽髖骨骨折坐輪椅,接受骨骼製造的骨鬆治療方式後,已能靠著枴杖輔助自由行走。(圖/公關照)

▲84歲的王老媽媽髖骨骨折坐輪椅,接受骨骼製造的骨鬆治療方式後,已能靠著枴杖輔助自由行走。(圖/公關照)

根據世界骨質疏鬆基金會(IOF)的數據顯示,女性一生中,每3人就有1人會罹患骨鬆性骨折;而男性則是每5人就有1人為此問題所苦。

「骨折了卻無感!」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吳至行受訪時指出,大部分的人都認為「骨折一定會非常痛!」,因此才容易被疏忽,依據文獻與臨床觀察,尤其是「腰椎壓迫性骨折」,竟有高達7成的女性患者以為筋骨痠痛只是閃到腰所致,對於駝背、身高變矮等現象不以為意,卻不知道這些可能就是該疾病發生的徵兆。在其臨床觀察,前來就診的病人,不少是因為咳嗽、彎腰撿東西等動作,因為腰痛了一下,才會到院檢查,進而發現是「腰椎壓迫性骨折」上門。

吳至行進一步說,在這群已經發生骨鬆性骨折的婦女中,更發現其骨量的缺乏尚未達骨鬆症標準(T score -2.5),這也顯示出國人常忽視骨品質之於骨鬆與骨折的重要性。更令人擔憂的是,骨質疏鬆症是無聲無息的疾病,臨床觀察到至少有5成以上高風險婦女未曾接受過完整骨質疏鬆症檢查。

吳至行表示,骨鬆症病人發生髖骨骨折後,有約七成無法從床上移動到椅子、八成無法再走出自己的房間、九成無法爬樓梯 ,以至於骨折後一年內的死亡率高達20%,如同晚期乳癌。

骨骼的正常代謝需要藉由破骨細胞及造骨細胞不斷地汰舊換新,隨著年齡的增長,破骨細胞的活性漸漸大於造骨細胞,長期下來就會造成骨鬆。骨質疏鬆的骨骼,外型看起來和正常的骨骼無異,密度和硬度卻少了很多。

根據研究顯示,骨密度T值下降一個數值,將增加2倍的脆性骨質風險,吳至行說,王老媽媽治療前的骨密度T值是-4.1,依此推算,骨折風險是一般人的2至8倍。雖然病人有長期治療骨鬆,能延緩骨密度的流失,但因為患者年紀大,骨頭品質已經很差,因此仍然有骨折風險,這也是為什麼只跌倒一次就骨折,而且術後復原狀況不盡理想。

經過評估後,吳至行透過有別於以往、更積極使用促進骨骼製造的骨鬆治療方式,幫助王老媽媽同步恢復骨密度與骨品質,讓她的骨頭恢復到年輕時的健康狀態。不到一年,王老媽媽現在已經可以靠著枴杖輔助自由行走,再次到教會唱詩歌、去插花班上課,甚至還能和孫女到公園抓寶。

為了讓國人瞭解骨鬆積極治療的重要性,骨鬆學會今年於母親節前夕特別推出由王老媽媽真實案例改編的衛教影片《阿母的青春骨本》,希望藉此鼓勵全國媽媽們,及早跟醫師討論是否有恢復骨品質的治療方案,就算骨鬆骨折患者也有機會再次站起來,重拾原有的行動力和生活品質。

加入 @setn 好友 #《奕起聊健康》健康知識報你知

【SETN12小時新聞現場 #直播中LIVE】每周一至周五早上10:00至晚間22:00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