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超要命 但發現息肉就該切除嗎?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藝人豬哥亮因大腸癌離世,讓人再度警覺到大腸癌的嚴重性,接受大腸鏡檢查的意願也升高不少。但若檢查發現有息肉,是否就代表有罹癌可能而需切除?也許該先弄清楚的是,「我的息肉是哪一種?」

大腸癌發生率高 名醫:初期難察覺

▲藝人豬哥亮因大腸癌離世

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網站上有篇文章《大腸發現息肉 該切除嗎?》,文章提到大腸息肉指的是大腸黏膜表面的隆起組織,由表皮不正常增生所形成,主要分為「增生性息肉」(hyperplastic polyps)與「腺瘤性息肉」(adenomatous polyps)兩大類,臨床上95%息肉皆屬於這兩種息肉,性質不同,處理方式也不一樣。「增生性息肉」多出現在乙狀結腸、直腸部位,通常呈現微小的黏膜突起,形狀偏平坦,顏色通常和周邊黏膜同一顏色或略呈白色調,日後轉變為惡性腫瘤的機率非常低。

好心肝門診中心院長邱世賢醫師曾接受《好心肝》會刊諮詢時指出,台灣50歲以上民眾,半數都有大腸增生性息肉。若醫師根據型態研判是增生性息肉,且該息肉又長在增生性息肉特別好發的乙狀結腸、直腸部位,因判斷準確率高,此時多偏向不處理;但若是長在非乙狀結腸、直腸位置的息肉,又大於0.5公分以上,則有可能是另一種也會癌化的扁平鋸齒狀腺瘤(sessile serrated adenoma),此時仍會考慮予以切除。

不過,另一種「腺瘤性息肉」就需要特別提高警覺,因為此類息肉為癌症的前身,可能生長在大腸的各個位置,比起增生性息肉,這類息肉的顏色偏紅,形狀較為多元。腺瘤性息肉在病理組織上又分為管腔狀(tubular)、絨毛狀(villous)以及二者混合存在的混合型,其中又以絨毛狀的腺瘤癌化的可能性較高。

文章說,雖然不是每個腺瘤性息肉都會演變為癌症,但由於腺瘤性息肉未來癌化的風險相對高,若大腸鏡檢查時發現腺瘤性息肉時,除非太大或已癌化且侵犯到黏膜下層,要另外安排時間處理,否則原則上會直接切除。

大腸鏡檢判斷息肉腫瘤準確度可達八、九成,目前大腸鏡檢查,隨著影像系統的改良,加上操作內視鏡時可簡單地切換成特殊光,如窄頻光波(Narrow Band Imaging,簡稱NBI),以觀察黏膜表面的毛細血管及細微構造,可當場分辨是哪一種息肉及息肉是否已經癌化。醫學中心多半有放大大腸鏡設備,可將病變特殊染色後觀察,更能預測癌化的息肉是否可用內視鏡切除或需要開刀。

但由於息肉種類的判斷準確率畢竟非百分之百,所以仍有灰色地帶,「如果醫師認為這個息肉有持續追蹤觀察必要,意味著這個息肉未來可能有變化,既然如此,切除是比較保險的選擇。」

大腸癌發生率高 名醫:初期難察覺

▲藝人豬哥亮因大腸癌離世

加入 @setn 好友 #《奕起聊健康》健康知識報你知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