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袁惟仁腦溢血 醫警:年輕中風恐與「它」有關

記者楊晴雯/台北報導

50歲的音樂人「小胖老師」袁惟仁昨(17)日在上海跌倒腦溢血病情危急,所幸緊急送醫才救回一命。醫師表示,出血性腦中風,俗稱「腦溢血」,別以為青壯族就不會發生腦中風,很多人仗著年輕日夜顛倒又缺乏運動,因而中風的人大有人在,最重要的危險因子是高血壓,呼籲30到40歲青壯族,每1、2個月就要測量1、2次血壓,有家族史更要注意。。

袁惟仁(圖/微博)

▲音樂人袁惟仁昨(17)於上海跌倒腦溢血,所幸經緊急送醫搶救撿回一命。(圖/微博)

國健署表示,腦中風分為缺血性腦中風(或稱梗塞性腦中風)、與出血性腦中風。缺血性中風是因血液凝塊堵塞腦部血管所造成,在所有腦中風占比約7到8成;出血性中風則是因供應腦部的血管破裂所造成,在所有腦中風比例中佔2到3成。

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陳龍表示,無論是梗塞或出血性中風,危險因子都包含不能改變的因素年紀大,以及高血壓、糖尿病、膽固醇高、心律不整等可以改變的因素有關。他特別強調,此2類型中風,皆與血壓未控制好息息相關。

陳龍說,以袁惟仁的出血性中風來說,可能是因高血壓性出血,即血壓未控制好造成的,「血管就像是橡膠管,用久了會硬、還會卡髒東西」,梗塞性中風也是一樣,當血管彈性變差,源頭壓力大,如有高血壓疾病,血管沒了彈性,就可能發生滲血或破掉危機。因此,梗塞性跟出血性中風是有可能同時存在的,像是他曾在臨床上看到許多病例,高血壓性造成的出血性腦中風,患者腦部旁邊都有舊有的腦梗塞。

此外,陳龍也提到,年輕型出血性中風,也可能是血管瘤導致,但弔詭的是,血管瘤作祟是無症狀的,就算有症狀如半邊不能動、意識昏迷等卻無特異性,除非有家族史或曾腦血管破掉出血才可能會提高警覺。

「年輕中風者有逐漸攀升的趨勢!」陳龍強調,30、40歲就腦中風的人不在少數,據部分醫學報告顯示,50歲以前,年輕型梗塞性中風則佔3成,出血性則佔4成,他說,年輕人大多不覺得自己健康有問題,經常熬夜或上大夜班,因為違反生理時鐘、壓力等因素,造成自律神經亂掉,導致神經、血管控制失調,血壓是沉默的殺手,每年健康檢查血壓即使高於正常值一點點,只要身體沒不舒服就不會主動找醫師,當發生中風後才回頭想,之前健檢很多紅字沒去看醫師,因此少了預防的措施。

如何預防腦溢血?陳龍強說,血壓正常值為130/80mmHg,強調有高血壓者別以為吃了血壓藥就萬無一失,一定要每天按時測量血壓;至於30到40歲青壯族,每1、2個月就要測量1、2次血壓,有家族史更要注意;每天最好晚上10到11點就入睡,睡滿8小時,現代人工作忙碌難以做到這點,但至少運動應遵守「333原則」才能達到運動效果並維持血管彈性;心房顫動也是中風危險因子,上了年紀的人健檢記得加作心律檢查。

陳龍提醒,牢記中風口訣FAST,一旦發現「臨」時手腳軟:單側手腳無力,或單側舉不起手腳 (ARM);「微」笑也困難:臉部表情不對稱,或嘴角歪斜 (FACE);講話「不」清楚:口齒不清或無法表達(SPEECH);可能是中風徵兆,此時,別「亂」快送醫,看到以上其中一種徵兆,立刻記下發作時間,通知119緊急送醫(TIME)。

加入 @setn 好友 #《奕起聊健康》健康知識報你知

【SETN12小時新聞現場 #直播中LIVE】每周一至周五早上10:00至晚間22:00
大數據推薦
【立院大現場直播中LIVE】韓國瑜主持立法院院會
熱銷商品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