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4個月地震偏少恐有大地震?氣象局這樣說…

記者李鴻典/台北報導

恐有大地震?別過於擔心了!氣象局今(18)天發出新聞稿澄清,近日有媒體報導107年底連4個月氣象局發布有感地震數量偏少,「恐有釀大地震」之虞。氣象局表示,僅憑地震活動偏少單一現象推論將會有大地震發生,可能過於輕率,請民眾無須驚慌。

▲921地震是許多台灣人心中難以抹滅的痛。(資料照)

根據《蘋果日報》報導,氣象局觀測發現,近5年平均每年地震超過4萬次的台灣,去年9月到12月罕見地連續4個月地震總數值少且低於平均值,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陳國昌表示,今年1月地震數量有略微回升,要密切注意後續的地震活動,因為若地震低於平均值時間太久,未來發生大地震機率將提高。不過,陳國昌也強調「地震次數偏少只是地震前兆之一」,且連續4個月低於平均值時間不算太長,只需持續關注後續地震發展,不用太過驚慌。

氣象局今天透過新聞稿強調,氣象局職司台灣地區24小時地震活動監測,若一旦有明確的異常地震活動訊息,可能出現大型或致災之有感地震,當於第一時間對防救災單位及社會大眾發布警訊。

氣象局也說,目前世界各國對於地震預測工作皆處於研究階段,常用方法包括地震活動異常、全球導航衛星系統地殼形變、電離層全電子濃度變化、地下水水位異常及地球磁場變化等,目標為整合各式研究方法後能對特定時間、地點與一定規模以上地震進行發生機率的評估。

但因各種分析方法的成果未臻成熟,以地震活動異常為例,88年9月21日集集地震發生前持續一年多的地震活動偏低,但有更多地震案例發生前並無地震活動偏低情況,顯示地震活動偏低與未來大地震的發生,並無直接相關,以地震數量變化歸結災害性地震是否發生仍須長期的觀測與分析,因此對於媒體引述部分專家報導有關地震預測之言論,氣象局呼籲民眾不宜過度解讀。

考量各國在地震預測技術尚無法應用於實際作業之現況,提升建築物耐震程度、嚴密地震監測與快速通報、震後快速救災動員,加上平日防災演練與教育宣導,提升防災意識,將會是目前減少地震災害最有效的方式。另一方面,一旦發生顯著有感地震,可能出現致災之虞,氣象局亦將儘速透由簡訊、災防告警細胞廣播系統(PWS)及電視臺推播系統等管道對外發布資訊,提供民眾與防救災單位參考應用。

加入 @setn 好友

【SETN12小時新聞現場 #直播中LIVE】每周一至周五早上10:00至晚間22:00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