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政經學院不如日本鄉下小學?記者實際觀察驚呆了

三立新聞網駐日特派 潘彥瑞/日本報導

英國名校倫敦政經學院,最近因為一件地球藝術作品上的台灣跟中國,分別屬於不同顏色區塊被抗議。校方在壓力下打算把台灣「塗成」中國的一部分。哈佛、東京大學、倫敦政經都是名校,名校除了排名漂亮大家也在乎受到什麼教育,我最近到日本一所鄉下小學參訪,跟孩子一起吃午餐上英文課,意外受到一場震撼教育。

日本靜岡袋井市小學,小學生(三立新聞網駐日特派 潘彥瑞拍攝)

▲袋井小學請外籍教師上英文課。

「Hello, What’s your name?」「My name is PAN」「Where are you from?」「Taiwan」「台灣?」日本靜岡袋井市一所小學教室裡,我跟 12個五年級生併桌吃營養午餐。這天的菜色有番茄義大利麵、鱈魚、麵包夾果醬。我們這群外國記者只剩15分鐘吃飯,但得同時跟12個小學生輪流問答名字跟「What is your hobby?」,有點頭痛。突然,坐我斜對面的鈴木小朋友聽到「台灣」跳下椅子,轉身跑去指牆上的地圖跟同學說「在這裡」。然後開口蹦出台語「多謝」,我一開始沒聽懂,他接著又說一句「離–後」我才確定是台語「你好」,整個嚇傻。

日本靜岡袋井市小學,小學生(三立新聞網駐日特派 潘彥瑞拍攝)

▲用台語「你好、多謝」打招呼的小五生鈴木君。

筆者是澳洲重點大學畢業,有同班同學分不清楚台灣跟泰國;我的日本朋友也說過,他們那代的教育裡台灣幾乎跳過不提(一中政策跟殖民陰影都有關係)。現在的日本小學生不只知道台灣在哪裡,還會講「多謝」,我強忍淚水把人生最美味的營養午餐吃完,畢恭畢敬奉上名片說「鈴木君,よろしくお願いします(請多指教)」。

後來仔細看了那張地圖,上面有畫日本、中國、沖繩、台灣、越南各族娃娃,台灣娃穿原住民服裝,再用片假名標注了「謝謝」跟「你好」。

日本靜岡袋井市小學,小學生(三立新聞網駐日特派 潘彥瑞拍攝)

▲日本小學地圖右側標台灣娃娃教拼音講你好多謝。

日本靜岡袋井市小學,小學生(三立新聞網駐日特派 潘彥瑞拍攝)

▲英國記者掙扎5分鐘撕不開牛奶盒,日本小學生在教他。

靜岡距離東京180公里搭新幹線一個半小時左右,袋井是其中一個小市鎮人口只有八萬多。不過市公所不認為小地方的孩子應該不如人,他們小學三年級開始每星期上一節英文課,五年級兩節(90分鐘),市內學校聯合聘請11名外籍老師上課;一二年級的小小朋友每星期看三次英文DVD,培養洋文概念。

這天,我們參觀美國老師給五年級生上課,教餐廳怎麼點菜「What would you like?」「I’d like…」。我這代的英文課是坐著打開書,從背單字念課文開始,他們是先看影片,然後按黑板上寫的會話直接開口練習。看起來有點太活潑…原來全世界的小學生都一樣鬧哄哄,不過他們學英文應該比我快樂。

英文不是只有在學校裡,今年九月袋井球場要辦4場世界杯橄欖球賽,澳洲、愛爾蘭、南非等一流強隊齊聚小鎮,市長原田想招募一百個家庭辦homestay接待外國觀眾。他先在自己家「試辦」招待2個老外,提供早晚餐開車附近景點看看,意思意思每人每天大概五千日幣。重點在於國際交流,袋井小城希望市民對外心胸開放,孩子從小習慣跟外國人接觸,傳統日本人總是太害羞保守。

日本靜岡袋井市小學,小學生(三立新聞網駐日特派 潘彥瑞拍攝)

▲袋井學校接待國際橄欖球隊。

橄欖球在日本不是主流運動項目,小朋友上課看錄影帶,紐西蘭國家隊賽前會跳毛利戰舞他們跟著做鬼臉嘶吼跳跳。橄欖球衝撞太激烈,小學生改練簡易的帶式橄欖球(tag rugby),扯下同學腰間的帶子就算攔截成功。到時有7隻國際隊伍光臨小鎮,袋井所有中小學都被分配當接待,小朋友可興奮了,學英文變更大動力。也因此我們駐東京的外媒團有機會造訪小鎮,英國、法國記者對球賽準備,啤酒夠不夠相當操心。

日本古時候連結京都(天皇朝廷)跟江戶(東京的將軍幕府)的「高速公路」叫東海道,那時人騎馬或走路速度慢,沿途設置了53個驛站讓人歇腳。袋井就是東海道的中間站,第27個點古時叫「袋井宿」,不知道是不是歷史因素,八萬人口的小鎮似乎對自己位在「中間」的「轉折感」有種自覺。例如位在日本但必須連向國外,他們重視英文教育全城迎接國際賽,不過站在「這端」到「那端」的中間,不是放棄自己一昧西化,所以另一隻腳是站穩家鄉「在地化」。

開頭說了我們十個外媒記者跟小學生一起吃營養午餐,袋井所有小學的午餐是三間中央廚房統一料理。例如春捲,他們不買現成的冷凍食品,而是廚房手工從頭捲,裝進保溫櫃再配送到學校。我坐在教室裡跟小朋友邊吃,一邊聽學校聯合聘請的「營養教育師」台上講解菜色,問大家什麼菜是什麼名字、哪些養分,我以為差不多這樣,但是不只。

這天五年一班的小林小姐像多啦A夢一樣,拿出一張又一張菜園照片,跟小朋友說今天吃的菜是哪個菜園種的。然後又拿出農夫照片,說白菜是牧野桑種的、蘿蔔是安藤阿伯種的,他們灑水照顧多少天還寫了農夫給小朋友的話。最後是焚化爐照片,上面貼著羅馬字拼音的「MOTTAINAI」,我查了字典是「勿体無い(浪費、太可惜的意思)」。提醒小朋友珍惜食物要吃完,校方人員開玩笑說,他們小時候只規定「沒吃完不能離開教室」!現在當然不能再搞這種「軍事教育」。

更沒想到的是學校安排小朋友全班去菜園,不是只認識青菜還要認識農夫。老師帶戶外教學讓孩子從小熟悉,「家鄉種菜讓我有午餐可以吃的農夫阿伯」。我們搭巴士去採訪鈴木桑的青江菜田,他今年62歲跟太太照顧五千株,從播種到採收每年收成6次,直接提供午餐中央廚房。我們台灣的孩子念書吃午餐,不知道認識多少五穀雜糧?

日本靜岡袋井市小學,小學生(三立新聞網駐日特派 潘彥瑞拍攝)

▲小學到午餐供菜農園見學拍照。

鈴木桑說本來省錢都用地下水灌溉,但後來覺得附近農地多可能有些農藥,種給自己家鄉小孩吃還是改用自來水。孩子們來「見學(日文:見習、參觀)」後,給鈴木桑寄來很多卡片,有全班一起做的也有個別用心寫的。他們還邀鈴木阿公到學校,跟班上同學一起吃營養午餐,農夫秀照片靦腆又自豪,原來他還上過當地報紙。

鈴木桑的4個孩子沒人想接手這塊田,他說本來60歲要退休,現在想繼續種到70歲,如果太太不反對的話。我請他拿起孩子的謝卡拍照,阿公恢復木訥撲克臉,記者們請他笑一下,鈴木桑人站中間,眼睛卻左閃右躲。

吃家鄉食材午餐一邊感謝本地農夫,學英文一邊接待國際橄欖球隊,日本八萬人口小鎮從語言連結世界,從餐盤扎根在地的教育,讓我開了眼界。

巴士上聽到英國衛報記者自嘲,在他老家這套可能行不通,媽媽會到學校抗議「我兒子中午沒吃香腸不讀書啊!」大家哈哈笑。我擔心的是,日本媽媽用海苔雕貓熊飯糰的便當絕技,在袋井會不會失傳。

台灣刻板印象總以為日本人英文不好,私下笑人家發音,日本文部省擬定2020年全面普及小學英文教育,袋井市跑在全國前面。台灣賴內閣設定2030年打造「雙語國家」、英文列第二官方語言,我們好像又跑在更前面。日本明治維新後追求西化,經過大戰經濟高速發展,150年來似乎又陷入逆流急忙重新上緊發條。台灣家長普遍重視英文孩子本來基礎不差,但我們的外語教育除了比人快,會不會學習語言的核心文化?像吃青菜去看菜田跟農夫交朋友,辦國際比賽學習人家風俗跟世界做朋友?

這所小學知名度絕對不如倫敦政經學院,但倫敦政經學院的教育似乎不一定好過一所小學。

 

加入 @setn 好友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