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賴俔劭、戴偉臣/新北報導
上個月12日民眾行經新北市大漢橋路段時,一名騎士剛好從橋上快速騎了下來,可能車速過快,連環衝撞槽化線上的回復桿,最後「雷殘」倒在地上。附近民眾表示自撞回復桿的車禍已經見過不下十幾次,到底是回復桿的作用為何?是在保護民眾還是危害民眾安全?

行經板橋民生路時,一旁就是大漢橋閘道口,騎士突然從左方出現急著跨越槽化線,疑似車速過快,連環撞擊回復桿,接著雷殘在地。在附近的商家就表示,看過許多次騎士撞上回復桿受傷的案例。


回到案發現場,仍然可見斷裂的桿子倒在地上,其實這叫「可恢復式導桿」,簡稱回復桿,主要用在危險物警示,或是分隔交通車流,市區閘道口及山區急彎路段比較常見。就如北宜公路著名的財茂彎,騎士車速過快當場撞上回復桿,材質雖然是軟的,但撞到還是會受傷。


高韌性的塑膠材質,實際推一推回復桿彈力十足,能減緩撞擊力道降低受傷程度,雖然彌補水泥安全島占空間、限縮道路的缺點,但還是有民眾覺得不夠力,真的撞到了還是擋不了,不做成安全島也會有更多人違規。但如果桿子更換堅硬材質,很可能撞上之後後果更嚴重,畢竟回復桿只是警示作用,駕駛還是得遵守交通規則。(整理:實習編輯王怡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