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警判無罪/火車殺警,為什麼無罪?這篇讀完就懂

記者李鴻典/台北報導

鐵路警察李承翰在去年7月處理補票糾紛時,竟遭鄭姓乘客直接在列車上持刀刺死殉職。判決今(30)天出爐,鄭嫌無罪,引起討論。對此,臉書粉專「一起讀判決」發表文章《火車殺警,為什麼無罪?》,文中就法理層面進行完整解說。

▲李承翰去年7月處理補票糾紛時,竟遭鄭姓乘客直接在列車上持刀刺死殉職。

以下為「一起讀判決」《火車殺警,為什麼無罪?》全文:

去年,一位鐵路警察在自強號上被發狂的男子持刀刺死,檢察官起訴後,今天嘉義地院就該男子的殺人案件宣判。法院經過精神鑑定後,認定男子行為時已經處於精神障礙的狀態,欠缺辨識行為違法與否的能力,判決無罪,但要施以監護5年。

犯罪的行為人在行為當時,必須具有正常人之精神狀態,才具有完全責任能力,而受刑法的處罰。如果因為生理或心理的問題,使得行為人辨識行為違法的「辨識能力」,或基於該辨識而行為的「控制能力」完全喪失時,這時候行為人就欠缺了行為或罪責能力。

刑法第19條第1項規定:行為時因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致不能辨識其行為違法或欠缺依其辨識而行為之能力者,不罰。第2項則規定顯著降低時,得減輕其刑。(修法前的條文,是用心神喪失與精神耗弱)

▲圖/翻攝自一起讀判決臉書

這裡的規定,是一種結合生理學跟心理學的混合立法。

就生理原因部分,行為人是不是在行為時有精神障礙或其他心理缺陷等生理原因,這涉及精神醫學的專門學問,需要由專業醫師來診察鑑定,比如行為人可能有解離症、思覺失調症。

就心理結果部分,鑑定出生理原因的存在,是不是讓行為人在行為當下,產生因精神障礙心智缺陷,致不能辨識行為違法或欠缺辨識而行為的能力,或者有沒有顯著減低的情形,辨識跟控制能力是否有所欠缺,則要由法院依照證據調查的結果加以判斷。

在嘉義地院今天宣判的案件中提到被告的狀況,被告自90年起,開始在奇美醫院精神科門診,於99年診斷罹有思覺失調症,但106年2月3日看診後就失聯了。

法院送臺中榮總嘉義分院做精神鑑定,結果認為:被告行為時,處於思覺失調症急性發病狀態,且妄想內容與犯案行為有絕對交互關聯,故其犯案行為是受其精神狀態影響所致。

鑑定醫師到法院時證稱:思覺失調症病人需要終身服藥控制,停藥2年內,幾乎100%會發病,案發時被告處於急性狀態妄想,加上智力退化理解力差,所以已喪失辨識能力。

因此,法院認定被告行為時,因精神障礙而不能辨識行為違法,具有刑法第19條第1項情形,因此為無罪判決。

最後,刑法第87條第1項規定因第19條第1項之原因而不罰者,其情狀足認有再犯或有危害公共安全之虞時,令入相當處所,施以監護。第3項則規定:監護期間為5年以下。但執行中認無繼續執行之必要者,法院得免其處分之執行。

換言之,即便被告因欠缺責任能力而無罪或減刑,為了預防被告再犯、保障公共安全,法院可以令入相當處所,施以監護,但這裡的監護並不是要處罰被告,而是一種保安處分。

▲圖/翻攝自國道公路警局臉書

 

加入 @setn 好友 #嫌犯有病判無罪 鐵警父抑鬱而終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